“陕北的山,陕北的沟,好婆姨好汉,就藏在这沟里头……”11月12日,走进乡村振兴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拍摄地榆林市佳县坑镇赤牛坬村,整洁的乡村公路、错落有致的新式窑洞、展陈丰富的博物馆映入眼帘。
夜幕下的赤牛坬(曹丹妮 摄)
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四面龟山环抱,枣林层叠。为推动村集体致富增收,近年来,赤牛坬村“两委”班子带领全体村民,因地制宜,以“建强堡垒聚民心、发展产业促增收”为思路;以创建“五面红旗村”为抓手;以建设“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文化大村”为目标,扎实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百姓满意的致富路。
一支队伍:思想变了、人才齐了
“我们这儿没有矿、没有风景名胜,也没有什么名人。你说,咋发展?”这是很多村民共同的疑问。面对很多人“走出去”的想法,赤牛坬想谋发展,“人才”从哪里来?就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深思熟虑后,村“两委”班子决定以唤醒群众心中共同的乡愁为纽带,打好一张“乡情牌”。经过一次次的村民大会与上门宣传,村民们来了干劲,想法也从“这儿能发展甚”变成了“我们这儿也能搞为旅游”。
“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动乡贤返乡创业,建立本地‘人才库’,通过引育结合打造了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人才队伍。这里面既有离退休老干部,也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电商人才。有了人,村里也就有了烟火气,产业自然也就旺起来了。” 赤牛坬驻村第一书记薛楠楠说。
一场演出:流量大了、游客来了
走进赤牛坬村,乡村振兴主题电影《高高的山上一头牛》正在放映,这也是赤牛坬村火“出圈”的实景演出名称。据了解,《高高的山上一头牛》是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由榆林本土导演张胜宝联袂创作。
村民当导演,农具变道具。赤牛坬的日常演出没有华丽的舞台,也没有炫目的光影,“打平伙、扭秧歌、做枣糕……”这是生长在黄河岸边的陕北人民,再平凡不过的生活场景,也是承载无数人乡土情怀的记忆重现。
薛楠楠高兴地说:“我们现在这个实景剧演出完全都由村民自演,这样一来能带动村民就业160多人。也不只是演出,还有后勤、环卫、临时工这些。”现在,实景剧每人每场可获得25元的报酬,年演出场次可达260余场,平均每年可增收6000余元,最高可达上万元。
现如今,赤牛坬村的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榆林乃至黄土高原一张杰出的文化名片。据统计,2023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村、富裕村、振兴村,也让群众真正端起了“旅游碗”。
“下一步,赤牛坬村将继续发挥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铆足干劲加油干。实现由基础版观光旅游到升级版综合旅游服务的大步跨越,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样板村。”榆林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科负责人李高名说。(来源/陕西农村报 作者/曹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