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正面)
东汉《熹平石经·周易》残石(背面)
《熹平石经》因刊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而得名。是蔡邕等人奉诏为正定六经之文字,以隶书写成。石经,即刊刻在石头上的经书,内容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7种经书,计46石,20多万字,该残石内容为周易,传为著名学者、书法家蔡邕所书,本立于洛阳太学讲堂东侧。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郡圉(今河南杞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笔法之鼻祖,相传他的笔法为神人所授,著《九势》《笔论》《篆书势》等书法论文。
《熹平石经》的大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因迁徙和人为破坏而毁失,宋代后陆续有残石出土。目前已发现的《熹平石经》残石共有9000余字,分别由上海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收藏。
《熹平石经·周易》残石1929年出土于河南洛阳汉魏太学旧址,于右任先生花重金从古董商手中买下,1938年同《鸳鸯七志斋藏石》一起捐赠给西安碑林。抗战期间曾移藏陕西富平,1952年重新入藏西安碑林。
这件残石高33.5厘米、宽62厘米,两面刻字,正面余字28行,有可识者246字,刻《周易·下经》中“家人”至“小过”二十六卦部分文字;背面余字20行,有可识者191字,残存《周易·系辞》“文言”“说卦”文字。
此刻石端庄古拙,引绳篆入隶体,显方正之气象,线条质朴,形体规整,似有《西狭颂》《封龙山颂》之方正严简,字法平正,字势方正,厚重而匀称,严整而宽博,朴貌十足,风规自远,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值得学习和玩味。
整理:薛鑫 李磊
历代书论选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 〔唐〕徐浩《论书》
释义:作书当以用笔为上,这样才可以写出精美的点画,这便是笔势的效果。得笔势者,关键在于藏锋;如果做不到藏锋的话,其字如同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