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 通讯员 闫佳琳)在华阴市“旭彬画廊”里,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盛旭彬坐在画案前埋头创作,随着手中铅笔每一笔轻轻描过,老腔皮影画《誉荣归乡》构图逐渐清晰,在他工作室里,堆满了皮影以及老腔皮影画作品。
这种在旁人眼里枯燥艰辛的创作,今年52岁的盛旭彬却总是忙的不亦乐乎,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盛旭彬的爷爷是唱皮影戏的,从小被带着随戏班长大的他,对皮影有着特殊情怀,尤其是每次拿回来破损皮影,让他做简单修补时,看着丝丝分明线条、栩栩如生形象,“我能不能雕出这样好的作品?”这个想法在他心里埋下种子,指引他走上了皮影雕刻之路。十岁那年,自己一个人跑到华阴文化馆向王忠亮老师学习绘画,后又跟着邻村爷爷陈增礼学雕刻。就在周围小朋友们懵懂无知时,他已在不断拜师、刻苦钻研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艺。
“选皮、制皮、泡水、去污垢、阴干、制稿、过稿、雕刻、染色、熨烫,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盛旭彬介绍,一副纯手工优质皮影的诞生,要经过5大步骤、10余道工序,少则一周,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阴干时若是遇到天气不好,则要更长时间。
那个时候,皮影雕刻主要以戏班需要为主,画稿是雕刻的第一步,
人物、山水、花鸟,对于有了绘画功底的盛旭彬来说根本不在话下。“多以白描手法绘制,一个完整的影人图谱一般由大小11个部件组成,头、双腿、上下身段等,画好后,把纹样放在制好的牛皮下,用针画好纹痕,画时要特别细致,为后面雕刻做准备。”
雕刻走刀是最考验技艺关键步骤,刀具种类多达十四五种,通常情况下以刻刀、凿刀为主。“雕刻前将软化的牛皮放在密度和硬度很高的枣木上,刀穿过牛皮扎入木板,深浅适中,右手握刀,左手推皮子,使皮子按画好的纹路走刀,用力均匀,犹如走笔。雕刻完后,对刀口、角边进行倒棱,减少之后操作摩擦。之后进行着色,华阴皮影讲究大红大绿,着色时要十分心细,不然不小心,就会染色,导致整幅作品作废。最后一步就是穿针缀线,必须精准的找到链接点,这样才能保证影人整体神态,后期操作协调。至此,一副皮影最终成型。”盛旭彬拿起一副作品给我们详细讲解了雕刻过程。
皮影制作工艺多为师徒相传,制作标准差异不大,但多以传统作品为主,少有新东西。2008年,盛旭彬建立装裱工作室,在见过听过很多名家作品之后,他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大胆创新。时代名人、现代元素和当代故事都纳入了他的创作题材,色彩搭配更加张扬,富有现代艺术美感。
2012年,一改以往传统明清服饰,刀下,穿戴上东汉官帽官服的《杨震》栩栩如生,获得全国文化交流大赛优秀奖;2015年,《桌椅》作品,由于大胆使用纯手工牛皮,以及更复杂镂空技术,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一举摘得陕西旅游商品大赛金获。之后,经他创作的多副作品《五鬼闹判》《皇帝出巡图》都入选全国、省级精品展,并作为参展礼物进行馈赠。本人因此成为享誉秦东的皮影雕刻艺术家,渭南市皮影协会副主席。
然而,皮影雕刻艺术和由皮影戏衍生的老腔一样,在传承中也面临着困境。“每次纪念品都是皮影。”一次展会中,朋友的一句无心之说,让盛旭彬听到了。是啊,皮影制作易学难精,年轻人不愿意学,如今许多转入工艺品市场,程序简化仿品增多,真正的雕刻技艺面临失传,传统手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华阴作为陕西皮影东路最负盛名地之一,怎么办?
“户县农民画给了我思路。”盛旭彬尝试将皮影故事画在纸上,经过多年反复尝试,与专家教授交流探讨,征求群众意见,最终决定用白描将皮影中包含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画出来,并取名老腔皮影画。
今年10月25日,60多幅作品在华阴文化体育运动中心文化馆二楼展出,这也是盛旭彬第一次将近几年成熟的老腔皮影画拿出展示。当天,吸引了不少省市文化名流和该市书画爱好者。“他的发展路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重要作用。”陕西盛唐书画研究院院长赵仲谋说。而华山文化学者关宁评价道:“单独看它是一幅画,如果连起来就是一个长卷,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似乎在给历史发出一个回声,让我们重温历史,重温过去岁月,让老腔艺术更加发扬光大。”
“我会不断做出调整,让它质感更柔,看上去更加典雅。让更多人了解它、喜欢它、更好的走进千家万户。”盛旭彬说。
如今,作为渭南师范学院特约研究员,每年他都会走进高校开展培训,宣传皮影民俗传统文化。在他看来,这不单纯的是几堂培训,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皮影雕刻和皮影画,全靠耐心,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学生们都说眼会花,腰会疼,但是盛老师一坐就是一整天。”渭南师范学院秦东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蔡静波说,盛老师的认真细致,年轻人自愧不如。
采访结束时,盛旭彬打开画册给记者看,全是近些年创作,其中有几张与儿子合影,儿子正在他的指导下专心学画老腔皮影画。“我相信只要用心了,不论是皮影、还是皮影画技艺,都能够重展风采,代代流传。”盛旭彬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