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的胸襟

发布时间:   作者:史飞翔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史飞翔

    

1997年,中国文坛迎来了一件大事:陕西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修订本)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部被誉为“民族秘史”的巨著,以其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渭河平原上白鹿村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情仇,展现了20世纪初至中叶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喜讯传来,陕西省作家协会特意为陈忠实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会。众多文学界的好友和同仁纷纷前来祝贺。然而,在这场本应充满欢声笑语的聚会上,相交四十余载的好友肖云儒,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给陈忠实带来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肖云儒,作为与陈忠实相知多年的老友,此前曾多次高度评价《白鹿原》。他曾说:“这是中国长篇小说里,写村社文化、家族文化写到骨子里的一部小说。”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白鹿原》的高度认可和赞赏。然而,在这次庆功会上,肖云儒却一时没有控制住,脱口而出:“像一切优秀作品一样,《白鹿原》也有它的缺陷。”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面对好友的点评,陈忠实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他深知肖云儒的为人和学识,也明白这位老友不会平白无故地发表这样的言论。然而,作为一位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情感的作者,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指出缺陷,心中难免有些不悦和失落。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陈忠实的心情一直不佳。他陷入了深深的反省之中,反复思索着自己的作品,却始终找不到问题所在。这位蜚声中外的文学巨匠,在荣誉的巅峰时刻,面对好友的批评,没有选择回避或愤怒,而是以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去面对。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陈忠实决定主动约肖云儒一起喝茶,一探问题究竟。
  在茶桌上,陈忠实一脸诚恳地问道:“云儒,我心里始终放不下你那句话,你不会无故评论,能不能告诉我其中缘由?”陈忠实的这份真诚和包容,让肖云儒深受感动。肖云儒见陈忠实如此诚恳,便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白鹿原》这部小说探入中国文化比较深,但欠缺国际人类共同的审美标准。”肖云儒的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陈忠实心中的疑惑之门。他意识到,尽管《白鹿原》在展现中国村社文化和家族文化方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在国际视野和审美标准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体现在对国际文学潮流的借鉴和融合上,更体现在对人类共同情感和价值的挖掘和表达上。
  听完肖云儒的解释,陈忠实并没有因为肖云儒的点评而生气或是沮丧。相反,他拍腿叫好,认为肖云儒言之有理。陈忠实的这种反应,展现了他宽广的胸襟和对不同意见的尊重。在陈忠实看来,文学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而不同的声音和批评正是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他深知,只有不断地反思和改进,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陈忠实的这种胸襟和包容,并非一蹴而就,它源于陈忠实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也源于陈忠实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反思。
  正如其名字一样,陈忠实忠实于文学,忠实于创作。他为了创作《白鹿原》,耗费了数年的时间,深入白鹿原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他以严谨的态度和精湛的技艺,将这些素材融入到小说中,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复杂的内心世界,更代表了中国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选择。《白鹿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在于它的思想价值。小说通过对白鹿原上家族兴衰的描写,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弱点。同时,它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苦难和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白鹿原》之后,陈忠实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步伐。他继续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努力挖掘和展现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学题材。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也在国际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