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耘
传统陕北说书是以三弦乐器加甩板(绑在小腿上)伴奏、艺人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所以最初的陕北说书也称“三弦书”,以艺人走村串乡说唱传播;后来,陕北说书发展成一人同时用5种乐器进行伴奏的曲艺说书形式;再后来,将民歌、眉户、秦腔、小曲巧妙地穿插、融合在一起,从单人说唱到多人说唱,被称为陕北民间艺术中最耀眼的技艺之一,深受民众喜爱。
在古代,识文断字、学习文化一直是小部分人的专利,与在乡村的广大老百姓距离甚远。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只能通过“听”了解和感知世界,于是,那些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的说唱艺术是乡村里目不识丁的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极度闭塞的陕北,说书艺人的教化作用凸显,一代又一代的教化中,形成了陕北人独特的秉性。“先生”是对有文化人的一种敬称,陕北人把说书人也叫先生,由此可见说书人在陕北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可窥见说书人对陕北民众的教化功能。
2006年,陕北说书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北说书是渊源深厚的说的艺术。
“说是骨头唱是肉”,同其他说书形式相似,陕北说书的内核在于“说”。由于说书艺人流动性比较大,在行走的过程中见多识广,各地的家长里短、奇闻趣谈、朝政大事等等,都是说书艺人的好素材,所谓看山说山、看水说水、看人说人,说书艺人能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将经典传奇、百姓故事,甚至生活哲理等活灵活现地说出来。对广大听众而言,这些逸闻趣事,被说书者娓娓道来,能自然浸润其中,回味无穷。陕北说书在“说”上有鲜明特色,那就是对邪、恶、丑的无情嘲笑和鞭挞,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也没有颓废或泄气的东西,这在其他姊妹艺术中是很少见的。说书艺人在娱乐民众的同时,也给这片土地上生活艰辛的民众们信心和勇气与希望。这种独特的“说”的艺术也反映了陕北人想象力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和鲜明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个性特点。
与其他说书形式相似,陕北说书也有开场白,往往是这样的:
弹起三弦定准音,
我把众乡亲一声请。
我请大家都坐稳,
听我给乡亲说分明。
……
陕北说书按内容、篇幅长短,可分为书帽、小段、中篇和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