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杨红军 通讯员 杨颖)向日葵、小白兔、小老虎……一件件精美的手工编织品摆满展架,一行行细密的彩色针脚紧紧缠绕。很难想象,在宝鸡市渭滨区巨福路社区的一间小小工坊中,“绣娘”们用一支钩针、一团棉线、一堆扭扭棒,编织出栩栩如生的手工编织品,用指尖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
小阵地发挥大作用
10月18日,记者走进渭滨区巨福路“福桥锦绣社区工坊”,看到“绣娘”们正拿起工具和材料,仔细看、认真学,通过起针、走针、勾线、绕线等步骤,把一团团棉线变成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编织品。在这里,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手工编织的种类,如扭扭棒、毛线编织、珠串、刺绣等手工制品。“手工编织很容易上手,很快就能学会,制作地点也灵活,既能打发时间又能有收入,真是太好了!”社区居民王海侠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社区工坊采取“固定用工+灵活作业+居家作业”的运营模式,联合天秀刺绣工厂和经二路“蒲公英”工厂,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工具和原材料,分别对刺绣部和组装部开展专业化点对点培训,定期把制作好的产品回收帮卖并为居民结算货款,做到了零成本上手。同时,社区还通过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工坊开展志愿活动,送温暖、献爱心,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到工坊中来。
小钩针织起大民生
巨福路社区通过“工厂+社区+绣娘”订单回收模式,实现居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绣娘可以将活儿带回家做,不耽误自家事务,解决特殊人群的收入痛点问题。
今年32岁的王玉梅,很早就热爱手工制品,通过不断自学各式各样的编织方法,将流行元素融入手工编织品中,使手工编织品不仅好看实用,更具有时尚气息。“我是自己带着孩子每天摆摊卖扭扭棒,社区看到之后邀请我加入工坊,我每月把制作好的东西交给工坊,工坊定期结账,我也多了一条挣钱渠道。很感谢社区提供的平台,希望我和孩子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能尽自己所能教会更多有需要的人制作手工制品。”王玉梅说道。记者了解到,王玉梅从事手工编织已经十年,编织手工制品1万多件,每月收入近一千元,将“指尖技艺”转变为“指尖经济”,凭借一双巧手撑起了家。
小饰品彰显大爱心
记者了解到,巨福路社区还重点聚焦残疾人等困难人群,为残疾人定制专门的就业模式,让残疾人也能快速上手,在动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社区的这个工坊除了面向爱好手工制品的居民,还重点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搭建平台,邀请专业老师定期过来进行教学指导,也是希望让残疾人掌握手工编织实用技术,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渭滨区巨福路社区负责人孙娜说道。
截至目前,巨福路“福桥锦绣社区工坊”为工厂输送了五名正式员工,带动周围三十多名妇女就业。“未来,我们希望通过社区工坊搭建桥梁,不断探索创新,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收平台,实现社区自身‘造血’和‘输血’。同时,依托各大节日开展志愿服务、技能竞赛等活动,通过‘社区能人’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居民参与其中,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创业。”孙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