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鹏程
1926年,韩城拟创办初级中学(即今象山中学前身),王捷三回乡积极参与筹办,基本就绪后离开家乡。
1927年大革命时期,国民二军改编为第二集团军南路军,王捷三任秘书长,辗转于豫、鄂、皖一带。后因该军酝酿对抗冯玉祥,他力陈不可,但当局一意孤行。故之北伐失败后,王捷三深感失望,愤而辞职,赴南京教书。后任考试委员会高考科长。
1931年,王捷三送家眷返陕,受到杨虎城接见,两人相谈甚欢,十分投机。杨虎城非常器重他的才学,承允资助其留学。同年,王捷三赴英国入伦敦大学研究院,研究哲学与社会科学。两年后转入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学院学习。1934年学成回国,在南京考试院任专职考选委员。
抗战爆发后,考试院设办事处于西安,王捷三回陕任职。1938年他辞去考试院职务,受聘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任教授兼陕西省立高中校长。1939年3月,王捷三被任命为陕西省教育厅厅长。他上任后深感陕西教育落后,学校太少、失学人数太多,即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先后创办了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等三所专科学校,办起百余所中学,增设小学千余所,扫盲约百万人,为陕西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西安城区和沦陷区来陕学生的失学问题,他在长安兴国寺创办兴国中学,修建土窑洞作为校舍,既节省资金,又便于防空。学校招收了千余名学生,他兼任校长,任命李瘦枝为教务主任,聘请武伯纶、李敷仁、冯一航、张暂我、曹冷泉等名师任教。这所学校是当时陕西规模最大的一所中学,教师阵容强大,学生学风端正,文体活动活跃,历届毕业生为高校输送人数最多。他亲自为兴国中学图书馆拟写了对联:“此地是杜韦名区,新景留人,莫放春秋佳日去;所藏皆古今宝典,开卷有益,要将学问济时艰。”表达了对学生的殷殷期望。1944年,王捷三因“自由色彩浓厚,不能与异党‘斗争’”而被当局免职。
1945年下半年,王捷三应李宗仁之邀,任北平行辕政务处处长。1946年,他接办蔡元培创办的华北学院(后改名为华北文法学院)并任院长。彼时他的老师傅铜也在学院兼课。傅铜上课时,有个学生顶撞老师,扰乱课堂秩序。王捷三知道后怒不可遏,为老师站台。他召集全院师生大会,宣布开除该生学籍,并讲:“如果在图书馆不能安静地看书,教室不能正常上课,这成何体统?傅老教授是我在北大读书时的老师,他受到辱骂,我负有管教不力之责,这里先向傅老师致歉。”说完转身向傅铜行了九十度鞠躬礼。他继续讲道:“我们学院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创办的,蔡先生一贯倡导学术自由……我办这个学校,但绝不允许流氓捣乱!”他的尊师重教和身体力行,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和一致认可。
1948年冬,解放军包围了平津地区的傅作义部队。王捷三是“华北剿总”副总司令兼榆林地区国民党军司令邓宝珊多年的老朋友,两人过从甚密。他作为傅作义的顾问,也早有促成傅作义与邓宝珊率部起义、和平解放北平的想法。北平地下党负责与傅作义代表谈判的中共代表崔月犁,请王捷三出面邀请邓宝珊到位于南池子北口的王捷三家中密谈三次,说服了邓宝珊。傅作义从犹豫不决到下定决心,邓宝珊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王捷三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铺路搭桥人。
北平和平解放后,王捷三认为私立华北文法学院应当回到人民手中。正当他考虑学院的未来时,以吴玉章为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为副校长的华北大学由解放区迁来北平,急需校舍。王捷三和范文澜是多年的老朋友,他们磋商之后,两校迅速达成协议:华北文法学院的校园及校舍、图书、家具等资产全部合并给华北大学,留校学生考试转入华北大学学习,教职工在自愿原则下转到华北大学任教、工作。1949年12月16日,华北大学易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1950年,王捷三应邀回到陕西,先后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后改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课程。曾被选为西安市人大代表、政协西安市常务委员会委员、民革陕西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在西安师范学院举行的“纪念鲁迅报告会”上,王捷三作了《邀请鲁迅来西安讲学》的报告,讲述了自己邀请和接待鲁迅的前前后后,受到师生的热烈欢迎。
1958年以后,王捷三在西安文史馆工作。1966年3月1日,王捷三在西安逝世,享年六十八岁,葬韩城东仪门祖茔。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