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区蔡家坡村的特色民宿。 (记者 杨力 摄)
鄠邑区蔡家坡村的特色田园装饰。 (记者 杨力 摄)
“山脚乡村”,如何脱胎换骨变成“文艺之乡”?这么长的山脉线,是如何实现精确管理的?在人力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能否利用科技加持……
就在几天前,由西安市发改委、市秦岭保护局、周至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24年全国生态日西安主场活动在秦岭国家植物园举行。活动参与者来到鄠邑区蔡家坡村、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参观调研,沉浸式感受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全新发展路径,回顾秦岭北麓生态修复的阶段成效。
结合此次活动及连日来的走访,记者了解到,西安市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以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山脚下的“蝶变”。
科技为管山插上智慧“双翼”
“我们的系统包含了地理信息、综合监管、基础数据、生态成效4大类、4万余条基础数据,通过对卫星遥感图斑,也就是卫星每年拍摄的照片中发生变化的位置进行固化比对,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秦岭生态的修复情况。”8月15日,在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智慧管控中心,工作人员一边操作着监控大屏,一边向记者介绍道。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和生态环境“五乱”(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自动识别监测系统在大屏上快速切换,记者了解到,作为全省首家区县级秦岭保护智慧化管控中心,2021年,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智慧管控中心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建立了“视频监控+场景应用+智能分析+自动处置”的综合监管平台,可实现数据一图查询,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无人机巡航交叉式立体式巡查,运用人工智能识别自动分析预警,逐步实现秦岭重点区域可查、可视和可控。
“鄠邑区目前配备无人机25台,每天最少巡查6次,主要巡查‘五乱’问题。”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人机巡查可以覆盖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通过拍摄清晰的照片或视频,将实时画面传至无人机平台,极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监管效率。‘千里眼’巡查,让‘五乱’问题无处遁形。”
今年以来,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智慧管控中心共发现问题线索1478个,经核查确认问题70个,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利用科技手段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插上了智慧的“双翼”。
用艺术让乡村由外向内美起来
远处是笼罩在薄雾里的山峰,眼前一片绿色的田地上,用砖块搭建而成的乡村剧场里,坐满了前来欣赏演出的观众,现场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喝彩声。
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文创展示台上麦秆编的草帽、街道上的壁画、农家小院改建成的博物馆……曾经的“山脚乡村”鄠邑区蔡家坡村,如今已经蜕变成艺术家和游客们青睐的热门“文旅地”。
鄠邑区蔡家坡村,已然稳步走上了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路。
今年6月,第六届关中忙罢艺术节在这里举行。记者了解到,自2018年起,蔡家坡村将乡土变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化为展演现场,用艺术激活忙罢节庆传统,带动乡村产业、乡村治理、基层组织全面提升,走出一条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依托这场文艺为民、慰藉乡愁、激活城乡发展的文化盛宴,蔡家坡村将艺术节与诗画之乡鄠邑区巧妙“联名”,因地制宜将艺术融入乡村建设,展示出一个好看、好玩的时尚乡村。据统计,2023年蔡家坡村共接待游客51.6万人次,年旅游综合收入超过1400万元。
“一来到这里,我就被五颜六色的壁画和充满乡村气息的文创作品所吸引。”在蔡家坡村,游客刘女士不时赞叹,在她看来,这里不仅融合了艺术,更“盘活”了乡村。
打造绿色西安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西安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秦岭常态长效保护机制,实施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持续巩固“五乱”、小水电等治理成效,加快建设生态监测网络,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致力于实现守绿换金、借绿生金,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已累计创建绿色工厂180个、绿色园区5个,成功打造绿色供应链12个、绿色产品30种……通过各方不懈努力,西安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绿色西安图景正逐步呈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西安市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奏响“生态保护交响曲”,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