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耘
曾子受杖
曾参和他父亲曾点都师从孔子,曾点是个大大咧咧、我行我素的人,而曾参却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还很喜欢这个率真的曾点,论语中最长的一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讲的就是孔子赞同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的故事。
性格迥异的父子俩还留下了一个关于孝道的著名故事。有一天放学回家,曾参看到父亲在家门口的田地里给瓜苗除草,于是主动拿起锄头帮忙,但是不小心把一个瓜的根弄断了,好心办了坏事!本来乐呵呵的老爸,一下子火气就上来了,“瞧你这点本事!”曾点一边发火一边拿起一个大棒槌就朝曾参身上招呼过去。曾参不躲闪,硬扛,结果被打昏过去,半天才苏醒过来。等到父亲气消了,曾参还问父亲费这么大力气打他,有没有累坏。后来,曾参又进屋弹琴,好让父亲知道他身体无碍,不用担心。
那么这是否是真孝顺呢?孔子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生气,训诫曾子:舜平时侍奉父亲也非常尽心尽力,可是,每当舜的父亲要杀舜时,舜却总是逃掉。所以挨打也要分情况,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否则,一旦自己出了事,将会陷父亲于不义。
可见,愚孝不是真孝。曾参的“受杖”实乃真愚。
曾子杀猪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儿子不舍,一边跟着她一边哭泣。妻子说:“你乖乖听话在家,等我赶集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儿子才不哭闹了。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看见曾子正在杀猪,急得马上制止他:“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子罢了,这猪得留待重要场合才能杀。”曾子说:“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依赖父母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他,是在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办法。”于是曾子毫不犹豫杀了猪,践行了妻子对儿子的承诺。(原文: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
曾子的这一行为,看似愚蠢,对后世却有很好的教益。父母的言行对子女的成长起很大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其言行,当为万世之楷模。在曾子言行熏陶和谆谆教诲下,他的儿子曾元、曾申、曾华,孙子曾西等人,不仅通过勤学修身成为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家,还很好地传承了孝悌家风。
通过这三个故事,一个笨笨的、不会变通的曾子形象跃然而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笨笨的执着,才成就了一代宗圣曾子。他的很多名言如今仍有借鉴意义,如:“吾日三省吾身”“一以贯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