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耕服务
喷防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业
农机库
高标准宽幅梯田
近年来,榆林市聚焦农业强市目标,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低和耕地碎片化、劳动力老龄化“三低两化”实际,坚持“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思路,创新模式,探索出“三个三”工作法,扎实推进土地细碎化整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破解规模经营中农民参与意愿低、规模经营收益低、流转后土地用途监管难问题,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探索路径。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099.2万亩、总产量253.9万吨,较上年分别增加6.2万亩、1.4万吨,增量均居全省第一。
创新三项保障机制 破解农民参与意愿低难题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机制。
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以市委农办印发《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十二条措施》等政策,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并地范围、农地农用“五个不变”,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开展土地细碎化整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二是强化风险防范机制。
印发《榆林市关于加强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指导意见》(榆政农发〔2024〕68号)、《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等指导性文件,对单笔流转面积1000亩以下、1000亩—2000亩、2000亩—3000亩、3000亩以上设置4个档次,分别由镇、县、市、省四级审批备案,并将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通过流转获得农民土地经营权行政审批挂网,建立风险监控台账和问题台账,初步探索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2023年以来,通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工作,终止问题土地流转合同540份、收回流转土地2.2万亩。根据中省要求,印发《建立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机制工作实施方案》,做好农村土地经营权登记、流转合同备案工作。目前,录入全国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土地流转合同近1.8万份,涉及土地面积近90万亩,平均流转单价约360元/亩,流转年限10.5年。
三是强化宣传培训机制。
突出重点群体抓宣传,市县两级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宣传工作,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大力开展土地流转备案及土地流转台账信息系统宣传。市县两级均组织了多形式、多渠道的线下线上宣传培训,共计宣传培训30余场次。发放彩页、横幅等宣传资料10万余份,使基层干部及群众深刻领会精神,吃透政策,正确认识,真心拥护。
创新三条发展路径 破解规模经营收益低难题
一是聚焦“集中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
一方面,对外出租。针对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或不愿种地情况,采取统一规划整理、对外发包方式,引进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初步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如清涧县惠家园则村,村集体统一整理低效耕地3900亩,引进山西永和县义合有机小杂粮合作社,村集体年收益19.5万元,盘活了低效土地,提高了粮食产能,壮大了集体经济。另一方面,股份合作。充分发挥村集体“统”的作用,引导小农户土地入股并获得“土地股金+工资薪金+集体分红现金”。靖边县黄蒿界镇马季沟村通过“三变”改革,按照“保证在家的、留足大户的、剩余对外出租的”思路,发展土地股份合作1万多亩,2023年集体经营收入236万元,户均分红1.3万元。2023年底,榆林市累计土地流转面积350万亩,流转率24.7%。
二是聚焦“一户(组)一田”,加快农业组织化。
以村集体为主导,整合高标准农田、旱作节水项目,实施“一组一田”,通过丈量、划分、合并,将多块“巴掌田”整合成“整装田”,逐步实现水、电、路、林等综合配套。在互换并地过程中,采取群众抓阄和村干部、党员带头挑差地等方式,针对随机分配出现的种植距离远近问题,允许和鼓励村民进行二次互换,保障就近“一户一田”耕种。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后,及时登记农户承包地的四至界限、坐落位置等,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备案。改革后不仅实现“小块变大块、多块变一块”,而且有效解决了细碎耕地四邻界线不清、边界矛盾纠纷不断等问题,群众幸福指数大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明显提升。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推进“一组一田”,整合耕地4200亩,新增耕地约500亩,玉米亩均单产提高近200公斤,户均收入3.1万元。榆阳区实施“一户一田”后,北部滩区新增耕地2.3万亩,户均耕地由7.7块变为1块,农户单地块面积平均由过去的1.65亩/块增加为10亩/块,产值明显提高。以玉米为例,亩均增收100—200公斤,产量平均提高15%。土地流转溢价大幅增加,租金由50—200元/亩增加到400—1000元/亩,个别地块达到1500元/亩左右。
三是聚焦“托管服务”,加快农业专业化。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组织来干,聚焦土地细碎化整合“小切口”,重点从耕种防收四个环节,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榆阳区北部滩区耕地流转率由2016年的18.8%增加到目前的60%,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成长,全区农机合作社210家,农业托管面积60万亩次。北部滩区玉米种植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户均耕种时间由过去的28天降为3天,收割时间由过去的15天降为2天,解放了约40%的农村劳动力,破解“谁来种地、种好地”的难题。靖边县天赐湾镇许台村小组从2020年开始,将全组1500亩耕地整合,与县兴富农机合作社达成服务协议,农户自付190元/亩、项目补贴70元/亩,合作社采取“农机+农艺”方式,推行“六化”管理,户均较托管前增收3000元以上。
创新三大要素管理 破解监督管理难问题
认真做好土地细碎化整合谋划,着力解决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经营权流转不畅、流转关系不稳定、土地用途“跑偏”等问题。
一是选好“人”,解决“谁来种地”。
支持种粮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主体,给予奖补、贷款、保险等优惠政策,鼓励国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目前,全市培育农民合作社1.1万个、家庭农场1.9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000多家,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助推榆林成为陕西新粮仓。
二是管好“地”,夯实发展根基。
围绕“仲裁队伍建设、仲裁经费保障、仲裁宣传培训、案件调处情况、仲裁工作创新、省域农户信访”6项指标任务,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签署《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平安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24份,市级安排仲裁专项经费60万元,每县5万元,培训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业务骨干和仲裁员,提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能力和水平。2023年,全市共调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1205件,今年市级共收到土地权属信访8件,全部处理完成,未发生土地方面重大群体性上访事件。
三是用好“技”,解决“怎么种地”。
整合良种、良田、良技、良机优势资源,推动玉米增密度提单产、大豆—玉米复合种植技术,提高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以种植玉米为例,靖边县分散经营亩均成本1020元左右,土地碎片化整合后,亩均成本降到750元左右,亩均节水60%、节劳30%、节肥20%、增产10%以上。2023年10月,经全国专家现场实测,靖边县张家畔镇阳光村5000亩玉米种植基地亩产1350.36公斤,创全省“千亩片”最高纪录,居全国“千亩片”单产第二,对榆林市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增产丰收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