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贾焕芹
家乡居关中东北部、黄河西岸,古名“西河”之地,今称“伊尹故里”,婆家所在的百良镇更是与伊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莘村的伊尹墓、尹庄,三汲,陌东、陌西,南、北阿场,安子村等村名,都与商代大贤人伊尹有关。伊尹“治大国,若烹小鲜”“调和五味”,被人尊为烹饪祖师、汤药鼻祖。
婆家在莘村相邻的段家庄的一户普通家庭,听说祖辈时期家道兴旺,从留下的民国元年建造的百年老宅,隐隐可现当年家境的殷实。到了婆婆这一辈衰退了,遗憾自不必说,但庆幸的是,却与中医世家结了缘。
婆婆的娘家,也就是外爷家的宅子,座南面北,占地一亩有余,门房、东西厦房共21间。初瞻其貌,即为惊异。后复登临,更觉震撼。现在已被评为省级民俗基地。
院落四进,呈凤凰展翅布局。门房梁脊板上载,建于大清宣统贰年(1910年)。走马门楼置于门房西侧,门口木、石、砖三雕同现,拴马环、上马石一一俱全。厦房两头山墙上的八字家训砖雕:履中、蹈和、周规、折矩。凝练概括,内涵丰富,荣获渭南市好家训二等奖。
这座百年老屋,系婆婆的曾祖父斥资修建。婆婆的曾祖父在兰州开生药铺,号称“崇德堂”。至今留存老屋的能帮助产妇下新乳的鹿角,就是个物证。前年已去逝的高寿96岁的对门大婆,曾削刮此鹿角之粉而受益。
婆婆的外曾祖父早年行医冯玉祥部,晚年栖居百东村东药王庙,为人看病开药方,寿达八十八岁,荣享“米寿”。药王庙门口的对联实在精妙:上联是,天下药治天下病无病不能治。下联为,世上人除世上灾有灾便可除。
婆婆的奶奶承父辈医术,擅接生,精按摩,服务妇幼。接生成功率百分之百。若有儿童肠胃胀痛,她以揉肚子而缓解。
婆婆的外爷在药王庙的旁边开一商铺,兼顾看护庙宇。婆婆的外婆寿达八十九岁。
外爷虽不通医术、不懂用药,但医学世家的基因还是得以传承。外爷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大舅在医学方面颇有天赋,并时常以药王孙思邈勉励自己,足见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
良好的家庭环境,婆婆将娘家的优越传统观念带入了段家。她津津乐道祖上的荣光、父辈的荣耀、五个弟弟努力奋斗的模样。最令她引以为傲的,则是我们的大舅王三虎(伯叔排行为三)。
大舅三岁时,盛夏某日爬在门前石鼓礅上吃饭。对门大伯逗他:“男子汉大丈夫,吃毕饭,就应该将饭碗这样一摔!”边说边举起右手使劲往下一挥。大舅竟真的照办了,叭地一下将碗摔在地上。当时年仅6岁的婆婆用手里的筷子“铛”地一下敲在大舅头上,大舅哇地一声大哭后躺倒在地一动不动。熬娘家的姑奶连忙大喊:“妈,妈,娃气死了!快来人啊,快来救啊!”一阵呼喊,不仅唤出了家人,也唤来了左邻右舍,大家有的掐人中,有的揉肚子,忙得不可开交,却不见娃有丝毫反应,几个妇人急得哭了起来。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一名游方郎中应声而至,简单询问后,从药箱中取出一粒药丸塞入孩子口中,并抽出一枚银针扎进大舅的人中穴。一会,大舅哇地一下哭出了声。家人对救命的郎中盛情款待,郎中激情澎湃,欲在门洞影壁上题诗,却见有诗在上:
府门大又宽,舍饭舍衣衫。
积福生贵子,个个座京官。
遂留下一句嘱咐:此孩与医有奇缘,长大必会从医,且必成大医!说罢揖手而别。
婆婆每忆及此,必发愧悔之言:我那时年龄小,也不懂事,轻易动手,后怕许久!那饭碗是你外爷专门给你大舅削的木碗,根本摔不破,我又何必那么计较呢?!从此再也没打过大舅!
婆婆出嫁后,大舅有空儿就来段家庄转。上渭南中医学校实习时,大舅带女同学到婆婆家蹭好饭。毕业留校后,大舅领外婆外爷和婆婆及公公到临潼华清池游览。前几年婆婆大病住院,胃被全部切除,初期身体吃不消,大舅用中药为婆婆调理,并将多年珍藏的人参拿给婆婆熬汤喝。坚持了五年,婆婆大病得以治愈,而且和正常人无二。难怪婆婆逢人就夸:我的命是我弟救的!大舅却说:是中医救了你!经方救了你!人参救了你!
大舅热爱医学事业,14岁就上职中医班,步入医林。后入乡镇卫生院行医司药7年。渭南中医学校上学3年、留校6年,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3年。特招进第四军医大学医史专业教学,西京医院中医科临床,获博士学位,荣升教授,任肿瘤研究所副所长。
大舅之后自主择业去柳州行医,获评广西省级名中医。退休后回归渭南、西安,定时候诊,获评陕西省名中医。有时去北京、深圳应诊。年诊患者2万余人。应邀赴东南亚、欧洲、北美洲之十余国家地区接诊治病,宣扬中医。出版专著30余部,三次荣获军队医学成就奖。被业界誉为“经方抗癌第一人”。
在大舅的引领带动下,表弟、表妹已有5人从事中医研究,其中2人为硕士。大舅的孙女两三岁时,就有模有样地拉过表妹的胳膊,要给大人号脉治病,这就是耳濡目染的效果。
“我何其幸生于你怀,承一脉血流淌。”中医是中华传统文明的标志性符号。一个中医世家,经过多少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枚中医国粹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