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

发布时间:   作者:周养俊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早些年去渭南,听人把澄城人叫“老哥”,人不熟悉,也不好深问。后来有朋友告诉我,说澄城人实在、厚道、真诚得像“大哥”,所以人称“澄城老哥”。近些年去澄城多了,才对澄城有了更多的认识。
  澄城最有名的是尧头陶瓷,该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据《澄城地名志》记载,澄城县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
  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民国十五年时仅有20余家。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蓝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具有朴实自然的美感。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独特的色泽魅力和丰实的文化内涵。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
  澄城最好吃的是水盆羊肉,据说澄城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宁时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述了煮羊肉汤的技巧,指出“羊肉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槌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宋书》讲道,南北朝时,有个叫毛修之的人被俘,由于他有烹调手艺,向宋武帝献羊肉汤,味道鲜美,由俘虏变为太官令,以至于后来高升至南郡公。相传明朝末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准备离开西安攻打北京之际,关中的老百姓纷纷用水盆羊肉慰劳义军,将士们食后精神焕发,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入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水盆羊肉历史悠久,澄城县城最早烹制经营的水盆羊肉,主要以优质羊肉、羊骨加十余种辅料,经多道工序烹制而成,食用时加以新鲜香菜,具有料重汤鲜、肉烂味醇、筷触骨离、香气四溢等特点,配以镇店菜——“羊肉墩子”“羊杂墩子”等和月牙烧饼、大蒜,脍炙人口,后味无穷,在渭北一带群众中久负盛名。如今,澄城水盆羊肉已成为澄城传统风味小吃的名片,是澄城饮食行业的独特品牌、澄城饮食的一种文化。在西安城,澄城水盆也已形成气候,名气越来越大。
  澄城面花也很有名,面花俗称花馍,自古以来,是陕西澄城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术。根据有关资料记载,面花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单一的祭品形式发展到目前的品种多、花样全、技术含量高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子庆寿,都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澄城面花,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图饰纹样与丰富的民俗风尚紧密结合,展示出人类生死繁衍、代代相传的程式,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
  民间农妇用特等面粉借助针、梳、刀、剪等工具,靠捏、剪、修,做成各种形象,栩栩如生,绚丽多彩,丰富了民间民俗文化生活,体现着劳动人民的纯朴意愿。
  1983年澄城花馍在西安展出,1985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深受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外国朋友的赞誉,展品还被民族文化宫收藏,而后又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展,1998年在陕西省“新桃源杯”面花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和组织奖。2004年澄城被陕西省文化厅授予陕西民间艺术之乡、面花之乡。澄城面花在2005年的“黄土寻根民间艺术展”中荣获一等奖,在2009年全省面花大赛中荣获银奖。
  澄城面花造型生动,图饰鲜活;粗犷、厚实,色彩对比鲜明;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澄城人就是这样,用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面花艺术,展示生活,装扮生活,也反映了澄城人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热爱。
  除了尧头瓷、水盆羊肉、面花,澄城还有古老的拴马桩、好吃的麦子泡以及精美的民间刺绣,它们都是澄城文化的隗宝,无论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值得关注。

编辑:北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