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在这片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土地上,走出过许许多多历史名人,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发生过许许多多的历史传说,对当地人文、政治、经济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而最直观的影响就体现在地名上。
地理名称:岱堡村
区域位置: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路井镇
罗山寺塔(岱堡塔)(本文图片由合阳县路井镇人民政府提供)
地名来历:岱堡村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城南18公里,北靠乳罗山,东临金水沟。地势由北向南呈台阶式。公元1372年,山西党姓移民到此居住,初取名为高堡村,此名延至明武宗10年。公元1516年,有华阴移民到此居住,将高堡村更名为岱堡村,一直延称至今。
岱堡村北面的乳罗山风景优美,明末清初的“关中八高士”之一李灌(向若)不愿与清朝统治者合作,隐居于此,凿崖而居,开荒种地,称曰“小桃花源”。乳罗山上曾有建于唐代的罗山寺,据传规模宏大,可与西府的法门寺媲美,有“西有法门寺,东有罗山寺”之说。与李灌同时代的女诗人雷敬儿(史夫人),因丈夫负气离家出走,她寻夫到此地的罗山寺,拔下头上的簪子,在砖墙上刻下了“寺野钟声远,山荒风雨多”的诗句。
由于岁月变迁,如今在罗山寺的原址上,只存有一座建于晚唐的罗山寺塔和建于该塔左右两侧的清代土塔,供人们游玩观赏。罗山寺塔为楼阁式方形空心砖构建筑,原为九级,现存七级半,残高29.97米,面阔、进深各6.66米,五层以下檐下设斗拱。四壁有砖砌隐柱,券洞和板钉假门互用。塔上部残损严重,好像被雷电击毁,塔内楼板及楼梯毁于清同治年间。1986年合阳县人民政府曾对其进行全面维修。经专家考证,认为此塔属晚唐风格,其势雄伟高大,为合阳县诸塔之冠。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1726年,大荔县羌白镇郭姓的人移居此地,并带来了血社火,历经数代人的传承改进,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当地的一种文化象征。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群众赶来观看社火表演,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小到八九岁的儿童皆可参与。
岱堡村血社火
岱堡村血社火又叫“血故事”。表演者用的道具(比如刀、剑、斧)等也都是特制的。耍社火时表演者在农家大车上依故事内容摆好姿势,有两人、三人、多人一组的。在车队行进中,有几十杆三眼火铳开路,铳声如雷轰鸣、震天撼地。到了观众集中的地方,只见炮手点燃大车四角的火药篓,鞭炮齐响,火铳朝地发射,溅起丈余高的尘土,硝烟弥漫,遮天蔽日,在等待硝烟散去的间隙,表演者迅速卸妆,再按要求摆出下一个故事的场面,这样的表演称为“当场变”。
“血社火”所表演的都是一些民间的人文故事,有铡美案、杨家将等内容,旨在教育人们多行善举、不做恶事,汲取血的教训,让社会和谐幸福。现在“血社火”已成功申请第三批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发展现状:岱堡村地势平坦,适宜发展畜牧业。近年来,该村引进石羊集团大型养殖项目,带动村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村上的主导产业除小麦、玉米外,主要以苹果、梨、桃、花椒等杂果为主,且已初步形成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