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耘
由此想到榆林四合院的底蕴。城内原有四合院千余座,遍布全城,多建于明清两代,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当年,戍边将士不停更换轮替,有许多官员偕家眷驻扎古城,所以形成了青砖灰瓦、高墙低檐十分考究的四合院。因此,榆林便有“小北京”之美誉。上世纪,著名作家老舍游览榆林后在《绿树清泉的榆林》中写道:“城扁街宽,坚厚的墙垣,宽敞的庭院,铺户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时至今日,四合院已经成为榆林古城文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它是建筑的艺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
离开吕二师巷,返回大街,正想即刻前往楼前欣赏门楼题字,随行那位对李棠颇有研究的朋友指着斜前方一处店铺道:“这是当年著名的一个油坊,李棠曾为它题写过招牌。”我说:“那我们去看看吧!”朋友笑道:“油坊早已换作其他商铺了,招牌也早已丢失啦。”“看来你是吊我胃口了!”我笑道。他从容答道:“我给你讲一讲与此相关的故事,也不亚于看到匾额本尊哟!”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段有关保护李棠所书门店牌匾的轶事:
1921年,在此处经营油坊的刘姓老板生意做得不错,找到商会会长李棠,求写招牌名,李棠欣然应允,挥笔写下“新盛泉”三字,据说老板得此招牌,达到了极好的广告效应。奈何世事变迁,油坊不适应时代潮流而没落了。上世纪70年代某天,老字号的住户觉得这个招牌的材质好,开始用锯子锯成烧火用的柴。紧要关头,刚好一个懂文化的干部路过此地,看到这么好的几个大字,马上叫停了这一举动,并说可以给主人十捆柴火换这块牌子。主人感到大赚,欣然接受,双方如约成交,李棠的一件宝贵作品得以“虎口脱险”。
后来,在朋友处看到了这件已有明显锯痕的“新盛泉”真品,确为李棠墨品的代表作。其见规矩于方圆,凝重中有典雅之风韵,传神达意,雄深雅健,稳重大方,是李棠楷体榜书映带行书笔意的传世墨宝。
榆林,因为有一代一代的文化学者,如李棠、张季鸾、柳青、路遥等而底蕴深厚,也因为有一批一批的文化热爱者而文脉流长,这可能是塞上古城特别吸引人的优点之一吧!
继续游览古街,眼前是一个敦厚庄重的建筑——凯歌楼。该楼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旧称“怀德门”,是六楼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以华美著称。凯歌楼还因为一个皇帝,地位凸显。
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巡幸榆林,住进此楼后,看到建筑飞阁流丹,富丽堂皇,加之山川秀色、高天白云尽收眼底,龙心大悦,改称其为太乙神宫,并在此住了整整5个月。到了正德末年,当时延绥巡抚率领大军击败了入侵敌军凯旋,在怀德门前举行了盛大的祝捷仪式,便改怀德门为凯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