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3)

发布时间:   作者:墨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墨耘

    

再往北走便到了新明楼,新明楼原名星明楼,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大三间三重檐亭阁,与文昌阁造型相似,规制略大。每层楼阁结构轻巧,斗栱举架,雕梁画栋,彩画精美,雄伟壮观。
  取“星明”二字,暗含“日月星”,据说建楼时取登楼可观天象之意。三楼原悬挂文昌阁重修者叶兰书“无上高真”横匾,后遗失。
  再往北走不远,就到了榆林古城的南北大街分界点——钟楼前。在六楼骑街的大街上,钟楼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是一个奇特的存在。
  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年间,但屡建屡毁,如今看到的这座钟楼,是1921年所建。由于建成时间较晚,受民国时期西洋建筑风格的影响,钟楼底部4个砖拱洞基台,为通街洞道,台上的两层楼则明显带有简欧风格,楼顶正中又起了一座中式八角钟亭,别具一格。民国时在楼顶悬大铜钟报时,故名“钟楼”。
  钟楼可谓题字艺术的宝库,不同的石额、砖匾、门楣上刻有李棠、白介微等当年著名书法家的墨宝,其中,李棠的最多,也最有鉴赏价值。
  其四个门洞上方的门楣题字均为李棠所书,大气磅礴,字楼合一,体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东为“驼峰险峻”,说的是驼城雄姿;南为“南控乌延”,因乌延城在古城之南,是战略要地,榆林在明朝为九边重镇,故有此说;西为“芹水流芬”,榆林城西门外有榆溪河,芹河是榆溪河的支流,取榆林八景“芹涧春香”之意;北为“北临雁塞”,雁塞特指城北的长城,“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也就是概括语中“北台”的最好注解。
  关于这几个字,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文物保护故事。“文革”期间,红卫兵要铲除这四幅字,好在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想法用泥把字糊住,刷上白灰,再写上红色标语,使字躲过一劫。今天,这精神饱满的16个字,仍然神态自若,刚柔相济,展现着李棠书法的最高境界。
  钟楼众多楹联中的一副“千里烽烟眼前过,万家灯火望中来”吸引了我,字里行间涌现的既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也是文人墨客的人生理想,让人顿生乐得逍遥之感。旧时的繁华虽已远走,但古城的优雅仍然静守,这就是岁月给我们的最好回馈。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