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大陕北》(连载118)

发布时间:   作者:姬晓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姬晓东

一个缺了上门牙的老汉,张风漏气说。

你们家的那不算事,我家的更神,一个脸色黝黑的中年汉子说。前天晌午,我在地里刨洋芋,从地埂上走过来队伍,叫我一声大爷,吓得我半死。让当兵的叫大爷,那还不折阳寿。我问官爷有甚事,一个像当官的说我们不是官爷,是咱穷人的队伍。又问我刨在地埂上的洋芋准备干甚。我说那是砍烂的和一些碎蛋蛋,完了收拾回家喂猪。人家说能不能送他们,我问能送,就是不知你们要作甚。人家说你不管。当官的转过身,叽里呱啦对队伍说了一阵子话,当兵的捡起碎蛋蛋在衣服上擦擦,就放进嘴里,咬得“噌噌”的,年轻人的牙真好。我赶紧提筐大洋芋送,人家说没钱买。我说不要钱,人家还是不要。像这样的队伍,亘古未闻,他们还能打不胜个仗?

“那当然。他们打仗也一定不会是怂包。”一个戴瓜皮帽的附和说。大家瞅见过来了两个人,问:“老板你们是哪来的?”

“东路来的,收羊毛。”万星明回答说。人常说门里出身自会三分,通天苑做边客生意,潜移默化中,万星明对羊子、羊绒、羊毛这个行当,门清。

瓜皮帽说别收了,哪来哪去吧。这几天红军、白军走马灯一样,哪天打起来,连个埋你的人都寻不下。

万星明笑笑,谢绝了好意,继续往南而去。赵崾崄村在与吴起的交界地,刚看见村子,就听得“叭叭”的枪声从半山腰传来。他快马加鞭过去,看见聚集着五六百人,他们灰色的衣服新旧不一,人人戴着的八角帽上,绣着红五角星。这就是传说中的红军!万星明打问看热闹的老乡,方知是在给前几天被飞机炸死的士兵开会。问是甚会,老乡说甚追会,和阴阳先生念咒语一个道理。

红军队伍还带着医院?万星明见一座庙宇门口,挂一面白底红十字旗,他大为震惊。“我们装作病人进去看看咋相?”他问小郭。

“不能进,人家一看我们的打扮,就知道不是当地人,这不是自投罗网?”机灵的小郭,建议说。

“与红军擦肩而过,却不能和他们拉拉话,遗憾。”万星明说着,想到还是把情报面呈井司令。“驾——”他扬鞭策马,掉头返回。

延安吴起镇,满街走的都是戴八角帽、穿灰军装的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历时一年,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在翻过六盘山后,从甘肃花池县一带,陆续通过定边县的木瓜城、铁角城,进入陕北大地,而主要机关和部队已汇集到吴起镇。

万仙如、艾土地带几个人也来到吴起镇。听着南腔北调,看着身体瘦弱但特有精气神的军人,他们感到这里的一切,十分新奇。

那晚他们从杨家沟的马伯雄“书苑”半夜里跑出,费了很大周折找到中共米东区委,书记说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十分疯狂,蒋介石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共”总司令部,并亲自担任总司令。井岳秀调集部队,协同三边和绥德、米脂的行动。书记建议万仙如,不如趁这个机会,带大家到清涧、延安一带再考察,再学习,为未来的工作积累经验。万仙如欣然接受领导的安排,来到最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赤源县。所到之处,男人们忙着参加红军,或是参加游击支队、赤卫队的训练班;婆姨们破除迷信,组织做军鞋,支援前线。这里的土地早已分配到户,种地全是为自己和苏维埃政府。

惊奇的是,县里还发行了票子,由财政银行监管,买卖交易都能使用。“这就是苏维埃。”万仙如带着艳羡的神情,对兴奋中的大家说。离开赤源县,他们继续南下,遇到了不少红军。走着走着,红军越来越多,操着南腔北调的红军,是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老远处来的。精神倍增的他们,一路跟着红军,来到了吴起镇。

小小吴起镇,是红色的海洋。街头的征兵点上,艾土地说我们报名吧。提议得到大家的热烈响应,每人领取了一张表,虽然上过几天夜校,大字还不识一箩筐,他们只得求助于万仙如。

姓名、籍贯、年龄、家庭成员、革命经历,前面几栏填写得都很顺利,最后的“个人重大事项,不得对组织隐瞒”一栏,在李胡子这儿卡了壳。李胡子的经历最为丰富,组织过开仓放粮,劫过运粮车队。

(未完待续)


编辑:图图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