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发红
说到“扎势”,我马上想到闻鸡起舞的校友李的一件事。这天早晨,一位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武行人非要与李切磋一下。李推却不过,便倏然抬脚,对方叼的纸烟竟不翼而飞。武行人大惊,面色凝重,立马扎好架势,说刚才没准备好,重来!李问,这下准备好了么?答,好了。李又是一抬脚,对方鼻血瞬间冒将出来。前后三分钟,切磋结束。
扎势正是“扎好架势”的缩写,其本义该与秦人尚武有关。扎是扎根,打基础。行话: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次才是势。后人不愿在“扎”上多下功夫,一股风似的追逐姿势、架势和招势,以期速成,即便花里胡哨,却常收名利,何乐而不为?再说“势”大有来头,让人鹤立鸡群,让人卓荦不凡,让人风光无限。
陕西方言“扎势”,有褒扬或鼓励的意思,但大多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人们在讥讽或怒骂某人时,会脱口而出:“嫑扎势咧!”“笨狗扎个狼狗势!”这表示某人摆架子、耍威风,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实质底气不足、外强中干,是缺乏涵养和知识的一种表现;极少数人特立独行,扎势摆谱,此属天外来客,大家不爱。
“势”行天下,由来已久。遥想周公去世,周成王遂命周公次子姬陈代行父权治理成周(今洛阳),虽推心劝诫“无依势作威”,却也反证出“势”的巨大魅力;战国齐人明言“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而法家之大成者韩非子著《难势》,说人为之势比自然之势更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他在考取进士时写给邢尚书的自荐信开篇即言:“布衣之士,身居穷约,不借势于王公大人,则无以成其志。”至于与韩愈年龄悬殊不大的僧人皎然提出的“偷势”,则是古人作诗的一种方法,但后来的“艺人们”心领神会,自是发扬光大,委实将“势”偷得才巧意精,了无痕迹。
于是便有了“势大”“势老”“势不倒”之说,但“扎势”的结果呢?
秦腔戏《游龟山》那个纵犬行凶的卢世宽,一出场便唱:“我的父官高势又大,哈哈哈哈哈!”卢世宽及其随从,包括他的犬,本是狐假虎威、狗仗人势,一律不经打,被英俊少年田玉川三下五除二地全给收拾了。秦腔丑角戏《教学》台词:“我爷见过皇上的面,我婆跟娘娘吃过饭;我爸穿过黄马褂,我妈穿过绫罗缎;出门不走坐软轿,回来捶背有丫鬟;吃饭端的是玉石碗,尿盆上镶的是五彩兰;逢年过节把礼送满,绅五绅六都来舔。”瞧瞧,此先生“势老”得到家了。终究混个教学,竟慌张地逃奔了去,否则便要挨打,或者被扭送见官。
“竹林七贤”主角嵇康,不仅势老,而且势不倒。一日,钟会约了一干文友,登门拜访嵇康。可是嵇康对来访者不予理睬,依然专注地于大树下发挥他的特别爱好——打铁。《世说新语》说他“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后来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其原委除了他站错了队之外,与他势老种下的果密切相关。钟会给司马昭汇报说:“嵇康,卧龙也,不可起。”等得嵇康涉案,钟会便跳出来大张挞伐:“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嵇康咎由自取,但他依然势不倒,“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人没,终年四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