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年前的汉中印象 ——读清嘉庆《汉中府志》

发布时间:   作者:李振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李振峰


《嘉庆·汉中府志》面世已有二百余年,每每阅读,深感丰富翔实、气韵生动,十分感佩、百念交织。

汉中地处南北之间,秦岭巴山拱围,汉水嘉陵滋润,今有“江南”雅誉,古享“天府”美称,自古形胜,四方枢纽。数千年来豪杰荟萃,文风盛昌,汉晋时即有官员修志,无奈岁月沧桑,战火连绵,文史失障,庚续有缺。至清嘉庆十六年(1811),汉中知府严如熤主持经三年修辑,《嘉庆·汉中府志》(亦称《严志》)面世。“国有史,方有志”,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编修方志是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尚书·禹贡》《山海经》和《越绝书》就是方志的雏形和起源。

我们应感谢这部《严志》,它把一个清晰的二百年前的汉中情景留给了我们,展现给全国、全世界!这是汉中有史以来最完整、最丰富、影响最大的一部方志。让我们能够回望厚重有趣的社情民风和先贤勤劳智慧的精神家园,更好地延续、发扬、丰富地域文化,全面促进社会各项事业。

图片1.png

严如熤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勤奋俭朴、眼界宽阔,是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是公认的经世致用之大才,他以宏大手笔把汉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山川和名胜、物产和风俗、政治和经济、点和面、人和事、官和民、图和文结合,等等。《严志》在清康熙汉中知府滕天绶主编的《汉南郡志》基础上续修重辑,为32卷150万字。这部《严志》做到了补缺、钩沉、发微、纠讹等,是一部集史学性、文学性、趣味性、引导性于一体和存史、资政、教化、兴利功用兼备的优秀地方史。全面综合来看,《汉中府志》也是汉风古韵的宝贵文献。该志面世后,一直受到各方重视和推崇。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1785-1850)说《大定府志》:“深叹编纂之勤,采辑之博,抉择之当,综核之精。唯严如煜之志汉中、冯敏昌之志孟县、李兆洛之志凤台,或堪与此頡昂,其他则未能望其项背也”,林则徐认为《严志》为当时全国名志,林公的首肯,当是旧时汉中的极大荣耀!《严志》被后任汉中主官数次重印。道光九年(1829)汉中知府杨名飏重印时,增补《续访义烈节妇》一卷,全志至今为三十三卷。

我认为,《汉中府志》有以下特点:

内容全面,丰富多彩。志中有汉中星野、舆图、各县地形图(当时汉中府辖凤县及今之各县)、南北栈道图、陕甘毗连形势图、华阳山行图等,建制改革、道路、关隘、山川、驿传、城池、秩官、学校、人物、军制、纪事等,地理经济、军事、文艺等,几乎应有尽有,如物产就有谷蔬果药木花草禽兽鳞介豸货13类,如豸之属记有蚕、蜜蜂、山蜂、马蜂、螟蛉、蝇、蚊等 44 种,如货之属记有蜡、纸、漆、棕、烟、油(内分十多种)、木耳、布等 25 类。又如,从知县等到轿夫的俸银都记载清楚,各个驿站配多少人、多少马、经费各自多少,使人一目了然,堪称一部介绍汉中的百科全书。

图片2.png

旧山河堰(现石门水库)大坝

文字平实,图表准确。《严志》是一篇非常寻同的大文章,它的谋篇布局、纵横结合,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写清缘由、记多叙少等,都十分讲究。史志记载不能虚构臆断、猜测估计,必须引自权威、出之确凿,记而不议、述而不论,语言平实、准确无它,文字有据、下笔无我。如《汉中府志·风俗》写南郑县:“其民质直好义,士风朴厚,有先民之遗。”“汉中之人,朴质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畋渔。虽柴门蓬室,食必兼味。”邑民注重饮食的习俗跃然纸上。写褒城县“民务耕织,士尚敦朴,大有蜀风。山多田少,地瘠易涸,人性朴野,民勤耕读。”写城固县“士敦礼让,守诗书。农一岁两获,所重惟秋。且土厚水深,一夫田不过五亩,农无闲土,亦无余粟;工极拙,亦无长技;器极质,不尚华奢。”写西乡县“俗多淳朴,民重耕织,文学渐新,礼仪复古。”写略阳县“姓本淳庞,行崇俭朴,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民务农耕,鲜为商贾”。严知府是学问大家,春秋笔法纯熟,主编审定的府志做到了简、严、核、雅,历代均评为一流。康熙《滕志》只附一张图,《严志》中附图30份167页,绘制准确、标注清晰。其中:水利图11份22页,来之不易,功能重要;乡饮酒礼图分东南西北,知县和各礼宾、执事等位置和程序均标记清楚,各县举办照图即可。汉中处于四方枢纽之中,秦蜀古道历史悠久,作用重要,“志”中附有“南北栈道图”“陕甘毗连黑河形势图”“华阳山形图”等,绘之不易,存史珍贵。如“附说”中记述古栈道:“斜谷至凤州界一百五十里,栈阁二千九百八十二间,板阁二千八百九十二间。自鸡头关起,桥阁八十五间,栈阁七十二间……”阅读以上文字,我们能想象到褒斜栈道昔日之壮观情景。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严志》从夏商周写起、远略近详,记事实在、突出人本,物事兼顾、注重实用。我数志中写清姓名的有9198 人(祥异、纪事、拾遗等部分未计),其中秩官3520人(含武职)、人物(贤良正义之士)466 人、烈女626人、选举1789人等,志中所列人物,大部为普通平民,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汉中是鱼米之乡、稻菽丰足:民以农为本,农以水为命。《严志》专编《水利》52页,详细记载了山河、五门、杨填三堰等水利堰渠。还有,《山川》《古迹》《里编市集驿传》《物产》等卷为严公亲自动手修辑,作为一位知府,能亲自动手书写编修实在难能可贵,写作内容对于经济社会有积极的意义,其身体力行,对于公职人员也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图片3.png

汉中盆地小麦丰收在望

注重教化,引导风气。《严志》中记录了大量的勤奋敬业、廉洁奉公、刻苦学习、见义勇为、乐于助人、俭朴节约、培育英才等人物事迹。《艺文》中收入了汉中有名的文章、碑记、摩崖等 147 篇,《诗》卷收入诗赋 571 首(篇 ),都是提倡向学向善、 修身齐家报国之风气。其中严如熤亲自撰写的文章7篇(《崇俭以厚民生示》《劝纺织以兴女红示》等 )、诗 14 首(《夏耕词》《論农词》等),如严公写:“农民发愤去作田地,厚加粪,多除草,自可多收粮食,但不知樽节,一年辛苦,几日都可花消。汉南民风,好饮酒食肉,家家讵有现钱,赊账居多,到粮食出来,却被肉架、烧房贱价算去。……士庶人家,只要粗茶淡饭,过时节,待宾客,都可将就过处,勿贪口腹,多费粮钱,如此则饮食俭矣。……棉絮可以御寒,何必皮袄?苎葛可以适体,何必纱罗?轻薄子弟,家业都在身上,徒惹人耻笑。”(严如熤《崇俭以厚民生示》)其词殷殷,其情深深,我感受到了他忧国忧民、造福百姓的浓浓情怀。

虚怀若谷,尊重他人。《严志》以康熙《滕志》为基础修纂,辑成32卷,其中12卷署名“汉中知府关左滕天绶辑、汉中知府楚南严如熤重辑”,其余20卷署“汉中知府楚南严如熤辑”。《严志》中严如熤撰“叙”中说原志为“康熙二十七年知府滕公天绶所辑,距今百二十余年。板残字蛀,模糊不能成句读”。严“叙”中记述了具体修志的广安郑炳然、南郑杨生筠、同僚卢南石。《汉中府志·职官》介绍其他官员,善功皆记,严本人的记载极简,未褒一字。他充分继承和尊重前人,不贪他人之功为已有,其胸襟风骨可见一斑。

古今中外,事在人为。《汉中府志》与三位知府有着直接关系。

图片4.png

滕天绶(1648一?),奉天(今辽宁省)辽阳人,乾隆二十五年(1686)由广东潮州府同知升任汉中知府。从《汉中府志》《留坝厅志》等史籍记载来看,滕公在汉中任职共九个年头。滕公原任襄阳县令时官声很好,百姓为他刻碑记功。严如熤在《汉中府志》中记了历代知府180人(内含清知府49人),写滕知府用了195字,在志载清知府中字数第一。其主要功绩:

一是首倡稻麦两熟,汉中农业锦上添花。他推广在稻谷收获后,冬季又种上小麦,“岁有两秋,而民曰以裕。”(《府志》语)汉中自此稻麦两熟。

二是疏修水利设施,创建制度加强管理。他制定堰塘的分水和修水出工等,刻石立碑保存至今,使数百年灌溉秩序有章可循。

三是牵头修志。他历时3年,在明万历、清顺治两部汉中府志基础上,纠误、补缺、添新,编纂成《汉南郡志》24卷40万字。

四是劝民多种经营,广开经济来源。他要求官府支持农民栽桑植果,“若民栽桑百株者,州县以勤民注册优待;栽二百株者,花红鼓乐迎送;三百株者,州县给以牌匾;五百株者,本府亲给牌匾,鼓乐花红奖赏。”他亲写《劝民栽桑示》,张贴于各乡镇村落。

图片5.png

五门堰

严如熤(1759一1826),湖南省溆浦县人,是学识丰厚的著名地理学家,也是著名的能臣廉吏。严公先后在洵阳任县令、定远厅任同知,1808年任汉中知府13年,后任陕安道(管汉中、安康二府)仍驻汉中5年。严公曾受嘉庆、道光皇帝多次接见和表扬,所提出的安置流民、筑城结寨、联防联治、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等对策,朝廷批转陕川鄂几省参阅,嘉庆皇帝称赞严为“天下第一知府”;严公全面维修了汉中城墙、勉县武侯祠和五个县的道路(皆为秦蜀古道);捐款扩修汉南书院,健全了学校规条制度;鼓励养蚕纺织,官员家属带头在官衙门口示范推行,免费发放纺纱织布机器;不计个人前程赴省府为受灾百姓请赈;严公疏浚维修了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等130余处堰渠,保障了汉中盆地的连年丰收;他报告朝廷,于道光五年(1825)设立了佛坪厅;严公才学过人、著作等身,其《三省边防备览》《汉中修渠说》《汉中利说》《老林说》《乐园文钞》等大量文章,完整地保存至今,是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严公是《汉中府志》的集大成者,功绩首屈一指。从府志也可看出严公尊敬前贤和同僚、推功让名的胸襟风骨。

杨名飏(1773一1852),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石门镇人,白族,嘉庆十四年(1809)任汉中府经历(秘书文案工作),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在陕西巡抚任上被革职,杨公在陕西供职共27年。他先后代理和实任沔县、褒城县、略阳县、西乡县、凤县、安康县、山阳县、镇安县知县,又任鄜州(今富县)知州。道光二年(1822年)任汉中知府。道光皇帝对其赏识先后八次接见。杨公勤政爱民,建树颇多。道光九年(1829)杨公带头捐款倡修了汉中钟鼓楼(杨公取名“大中楼”,139年后,1968年6月28日被炸毁)。他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尤其是先在汉中广种洋芋(当时洋芋传入不久),后来他亲写《种洋芋法》发出公文,在全省迅速推广。道光七年(1827)六月二十曰,略阳县大雨洪灾,船行城上,杨公急赴略阳救灾,紧急报省请求迁址修城。经时任陕西按察使代理布政使的林则徐实地查勘,朝廷批准并拨银,新修了略阳县城。杨公还带头捐款新建了浐桥灞桥,捐款重修了《汉南书院》《关中书院》《陕西贡院》等,大力推进社会教育事业,等等。

图片6.png

褒斜栈道遗孔

以上三位知府既与《汉中府志》严密相关,也是关注民生、清正廉洁、才学过人、造福百姓的能官廉吏。三位与汉中人民感情深厚、善行颇多,真乃汉中之幸!

三位知府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汉中府志》。

能看到完整的《汉南郡志》和《汉中府志》,我衷心地感谢领导的重视和方志办同志的努力。

沧海桑田,人事更迭、社会波动等,常常使得方志等典籍难以完整保存。1983年6月,中共汉中地委宣传部从汉中中学寻找到了一部《嘉庆·汉中府志》民国刻印本,随即影印复制了200套,每套12册,仿民国刻本手工线装,外套兰色布面函封,基本保持了刻本原貌。当时,每套定价300元。著名的古建筑专家、藏书家卢慧杰,是我的老乡和朋友,前几年我在他的藏书楼里(藏书十多万册)看到了有一套影印复制的《汉中府志》,我非常好奇,问其来历,慧杰告诉我,是30年前从一个废品收购站以按斤称重的形式,花了四元钱购买而来的。面对这个情况,我的心情是哭笑不得。

图片7.png

前些年,汉中已见不到完整的《汉南郡志》了。汉中知名学者孙启祥先生(时任市档案局局长)及时汇报争取到了专项经费,2015年从南京图书馆购得《汉南郡志》电子版,又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汉南郡志》对照定稿,于2017年印刷成书。前几日,我欣闻由汉中知名学者刘清河教授(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校注的《清康熙·汉南郡志》已经成书,真是可喜可贺。

《嘉庆·汉中府志》(即严如熤主持编修的《续修汉南郡志》)前些年经知名文史专家郭鹏先生(汉中市方志办原主任)校勘,2012年12月出版。

所有为方志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的专家学者,都值得我尊重。


编辑:西亮           责编:王越美           终审: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