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大局观(连载95)

发布时间:   作者:穆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穆涛

  神农氏和炎帝部落生活的区域在黄河中游地带,发端于渭河流域,姜水是渭河的一个支流。上述史料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神农氏部落分五谷、尝百草,制作耜耒,以及兴集市、利贸易的生动细节。“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已经追溯到母系形态时期,“卧则居居,起则于于”,展现的是一派原始祥和的风貌与习俗。
  黄帝则是具体的一个人,出生地和生长地,史料记载有三处:河南新郑、甘肃天水、山东曲阜。第一处依钱穆先生考据,轩辕丘的地望在河南新郑,姬水为新郑的溟水,此为黄帝生于河南新郑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史记·五帝本纪》)。
  第二处甘肃天水说,来源于清代学者梁玉绳著的《汉书人表考》:“少典娶有氏,名附宝,感大电绕枢,孕二十五月,以戊巳日生黄帝于天水。”
  第三处为山东曲阜说,该说法出于《竹书纪年》,寿丘位于山东曲阜城东:“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
  关于黄帝百年之后升天为仙,《史记·封禅书》是这么记载的:“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是:“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也称“子午岭”。黄帝羽仙之后,人们为了怀念,将黄帝衣冠葬于桥山。升天,是中国人观念中最高级的善终。
  黄帝族群生活的区域
  史书及史料中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黄帝族群生活及活动的区域: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以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
  黄帝崩,葬桥山。(《史记·五帝本纪》)
  熊耳山在商州上洛县西十里,齐桓公登之以望江汉也。湘山一名艑山,在岳州巴陵南十八里也。(《括地志》)
  又东过陈仓县西,县有陈仓山,山上有陈宝鸡鸣祠……《地理志》曰:有上公、明星、黄帝孙、舜妻盲冢祠……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水经注·渭水》)
  帝黄服斋于中宫,坐于玄扈洛水之上。(《竹书纪年》)
  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水经注·洛水》)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沈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水经注·洛水》)
  黄帝将见大隗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謵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庄子·徐无鬼》)
  潩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水经注·潩水》)
  黄帝封泰山,禅亭亭。(《史记·封禅书》)
  《史记·五帝本纪》概述黄帝族群生活区域的路线图,东至大海,丸山即凡山,在山东潍坊,岱宗即泰山。西至崆峒山、鸡头山(六盘山)。南至长江、熊山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陕西商洛的熊耳山,其二为湖南的修山。湘,是岳阳湘山。北至荤粥之地,与匈奴在釜山(今河北徐水)以符节盟约,睦邻往来,筑邑于涿鹿(今河北张家口境内)。黄帝生于新郑,衣冠冢于黄陵,加之与炎帝的三战之地阪泉(今山西运城),不同专家对其中多处地名有不同的解读和定位,归纳着说,黄帝族群的主要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沿线,甘肃、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此外也涉及湖南。
  在如此广阔的生活区域内,《五帝本纪》还特别强调了黄帝族群的流动性:“披山通道,未尝宁居”,“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至此,已可以大致浏览出黄帝的生活之地及其族群的活动范围。
  “以玉为兵”,黄帝的“止战”思想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句话里蕴含着多层含义。
  铜最初是用来制作武器的,蚩尤“以铜为兵”。黄帝用之铸鼎,从本质上改变了功能和性质。“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皇帝以铜制鼎,规范了三种指向。鼎是“烹饪之器”,饮食生活用具,也是传国之物,旌表功德,征示国家威严和权力;还是祭典重器,用于部落之间友善盟信,共敬天地神明。
  新旧石器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石器的制造方式和使用。旧石器时代基本是简陋的打制石器,属于粗加工产品。新石器时代有了“深加工”意识,磨制和简单提纯工艺普遍应用于石器制造中。这时候,人工取火也已经取代了天然取火,进而有了原始的制陶和冶炼。最早使用铜器的是蚩尤部落。蚩尤又被称为“阪泉氏”,根据地在今山西运城一带。
  (未完待续)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