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风筝放飞心情(1)

发布时间:   作者:墨耘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墨耘

  最美人间四月天,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天空中那五颜六色的风筝,能把心情与希望一同放飞,何等惬意。
  这个周末,我虽没能到郊外放飞风筝,但坐在书桌前,手捧《追风筝的人》,心随作者的描绘一同律动,一同追逐心灵的风筝,也体会到了另类“放风筝”的快乐。小说从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阿富汗人的精神救赎故事。富家公子阿米尔为了在风筝比赛上证明自己,让小仆人哈桑给予帮助,结果哈桑为了帮助小主人阿米尔被人殴打,但阿米尔并没有勇气去解围。后来,羞愧的阿米尔陷害哈桑并把他赶出了家,在阿米尔为逃避阿富汗战乱而远走异国他乡之后,哈桑勇敢看护主人家而被塔利班打死。得之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兄弟的阿米尔为了心灵上的救赎去帮助哈桑的子女。就像小说中所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被小说细腻的情感描写感动时,思想却开了一个小差:阿富汗的“斗风筝”比赛风俗够怪的,那一带是否有生性好斗的传统?把本是充满意趣的风筝游戏搞成了一场场“战争”。由此想到风筝来历、风筝比赛、风筝文化等话题,所以虽不能直接放风筝,但能天马行空般说说风筝,何尝不是在思想领域放飞了一次风筝呢?
  古老的风筝,它一头牵着科技,一头牵着文化。
  虽说《追风筝的人》让阿富汗风筝在全世界知名了,但风筝的故乡却在中国。据说,风筝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韩非子》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这里的木鸢就是最早的风筝,因形状像鸢(一种鹰),主体架构为木材而得名。后来鲁班加以改进,木鸢才真正实用化了。最早的风筝,是作为军事工具出现的,用来通讯侦探。后来,随着造纸术的出现,木鸢改成了纸鸢。再后来,人们给纸鸢系上了竹哨,进入空中后哨声有如筝鸣,“风筝”之名由此得来。
  小小的风筝,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就和最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了,没有纸的年代,只有鲁班那样的能工巧匠才做得出飞上天的风筝,后来“高科技”产品纸张发明了,风筝才得以大规模生产,可谓十足的那些年代的“黑科技”,其经典应用案例是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当时楚军被汉军围困,韩信派人用牛皮制作风筝,上面系了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唱起楚歌,楚军听到乡音后人心不稳,斗志涣散。最终,楚霸王项羽一败涂地,在乌江边上自刎。由此产生了成语“四面楚歌”。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