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潼关县:娃娃闹社火 非遗传承有新生

发布时间:   作者:高盼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高盼成)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渭南市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园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将“非遗”文化植根于校园,萌芽于课堂,绽放于心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

1.jpg

五月的初夏,万物生机勃发。傍晚时分,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的学生们个个热情高涨、精神抖擞集聚在操场上社团课,为“六一”国际儿童节和6月8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表演做准备。整齐的队伍中绕杆绸带飘飘,孩子们踩着高跷神采飞扬。踩高跷、潼关古战船等传统民俗项目热闹非凡,锣鼓队鼓点有力、节奏铿锵。大家伴随着欢快的鼓点,或走或跳、或笑或闹,热烈的气氛洋溢在课后的操场上。

“小时候我看过这种表演!”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学生张志欣说,“我当时觉得很热闹、很开心!现在开始学习表演后,发现这种表演需要一定的节奏和旋律。”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古老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在充分考察各地非遗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实际情况,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社团课,在已经开设的老腔社团的基础上,创新传统文化的表演形式,将锣、鼓、镲、竹马、古战船绕七子、打旗人员等非遗元素糅合在老腔节目当中,组成的新型表演社团,并编排了节目《滨河娃娃闹社火》。

2.jpg

“古战船这个社团是我们从这学期刚开始的时候开始练习,一般在下午课后服务的时间练习。古战船的船身很重,我们每次练两个小时都是汗流浃背。虽然累,但我们很喜欢,因为战船是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更是我们潼关的一个特色,学习它我觉得非常荣幸。”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学生杜雨尧说。

潼关古战船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者训练“碎步”时要求极严,人的真腿真脚在地上走着轻盈平稳的“碎步”,加上围挡处的彩绸随风飘扬,犹如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上坐,妙不可言。学校专门邀请了潼关县文化馆和潼关黄河老腔传承人为非遗文化活动的顾问,指导学生们非遗知识和表演技巧,探索出了一条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之路。

“在咱们潼关拥有很多浓厚的非遗文化和民俗文化,我们在少儿老腔的基础上,加入了潼关特色的竹马、潼关古战船、绕杆、踩高跷等民俗表演,排练这个节目是为了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非遗文化。”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非遗办公室主任刘颖红说。

3.jpg

“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参加了这个社团,从一开始孩子们就很期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孩子们表演热情很高,他们都觉得能参与非遗民俗文化表演,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教师彭三妮说。

近年来,作为“潼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园”的潼关县秦东镇滨河小学,在潼关县教科局、文旅局、文化馆等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非遗进校园”正式纳入到学校课后服务中去,不断根据老腔等非遗特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充分展现非遗文化底蕴,让非遗迈出课本,植根于校园、萌芽于课堂、绽放于心中,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少年儿童的心灵沃土,滋养精神世界,涵育文化自信,培育厚德人才。


编辑:大风           责编:鲍海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