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范咏戈 时间:2022-05-18
8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讲话》的经典性在于:在确认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文艺理论观念下,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下,做出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文艺与革命关系的正确阐述;从实践层面上确定了党的文艺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即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帮助文艺家解决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及学习问题。这个方针此后80年里一直在文艺界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讲话》典型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品格。毛泽东与延安文学艺术家交朋友,找丁玲、刘白羽等作家座谈、了解情况。《讲话》本身就是实践性的,它来自文艺家的实践又引导文艺家进入新的实践。《讲话》历经时代风雨,以其真理性不断在践行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理论上经得起阐释,对文艺实践影响的深度与广度更是无可比拟,值得不断地重温。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就文艺问题发表了多次讲话。这些讲话与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提出新思路,作出新部署。 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把文艺繁荣发展放到我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来审视,放到繁荣发展社会主义面临的新的时代要求、新的实践经验、新的矛盾和问题中来审视;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高度阐述了文艺与民族复兴、传统文化、中国精神、时代脉动的关系;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特别重视的作家论、创作论、作品论、价值论、批评论以及党如何领导文艺工作等,均有相应的论述,科学地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指明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坚定了文艺工作者的信心。而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厘清文艺精品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文艺创作只有打造出精品,才能对民族精神起到火把的作用。而所谓文艺精品,就是能广泛地建筑于社会,长期地传承于社会,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影响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作品。就像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好的文艺作品要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其中。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渐成文艺创作的强音,成为业内创作的根本指导,同时也在引导着市场走向。在“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文艺生产的新要求。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三个存在”: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面对市场时,一些人把精神产品当做了一般产品,把精神活动当成了一般活动,在通俗下宣泄低俗,在精神快乐下追求单纯的感官娱乐。不是不要娱乐,而是防止娱乐过度。正像过度消费必然造成道德缺失一样,过度娱乐必然造成文化的缺失。学习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能忽略这样两点:一个是因时而兴、乘势而变的时代主题——书写中国梦;一个是树立文化自信的发展节点——由高原向高峰攀登。这两点越被成功实践,文艺发展就越加健康。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是文艺工作者人文担当的新的催化剂和培养基。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要培养自己的优秀文化,特别是承载这种文化的文艺作品。 当年,毛泽东在其《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诗句,不仅是对丁玲个人的称赞,更是对文艺特殊功用的形象表达。当下,文艺的地位和作用因社会的转型发展而愈发重要,文艺更应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中外文学史上,不少作家有很高的文学技能,但仍不能成为勇立潮头、引领风气的大家。究其原委,多数可以在内心的充盈、眼界的开阔和襟怀的远大中得到解释。有的将才华落入了游戏文字,追求“闲适快乐”,甚至陷入吟风弄月的窠臼。文艺家的个人修为必须守住底线,更要有社会担当。一味向市场献媚,被市场绑架,其作品不可能夺造化、见生气。欲改变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势,文艺家自身必须站上高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文艺家只有将中国精神注入作品,打磨出光泽,将小我融入大我,问良心、耐寂寞,用文字体现良知,用良知反哺生活,才能打造出中国文艺的高峰。 有人形象地把远离时代精神的作品称为“魂不附体”的作品。今天要做的,正是呼唤“魂”之归来。“魂”在哪里?在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在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发现真善美为己任,以取得“双效益”为目的,最终要达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通过重温《讲话》和深入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国文艺家对责任、方向等核心问题的思索将会更深一步。“闻鼙鼓而思良将”。文艺大家必将是大时代的弄潮儿,而不会满足于仅在“小时代”“微时代”里讨生活。立志于“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人民的中国文艺也将重装出发。 (作者:范咏戈 来源:解放军报2022年5月18日) 编辑:金苗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