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新春走基层 >

刘燕:传承三原蓼花糖的“甜蜜记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成艳妮 时间:2025-01-24

    三原蓼花糖制作非遗传承人刘燕

  

    蓼花糖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见习记者 成艳妮)在三秦大地,有一种甜蜜的味道,它穿越了500多年的时光,依旧在人们的舌尖上跳跃,那便是三原蓼花糖。在三原人甚至很多陕西人的记忆中,过年与蓼花糖总是紧密相连。这种传统名点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老陕过年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原蓼花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06年,历经岁月的沉淀,它从宫廷小吃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老少皆宜的美食。如今,蓼花糖的制作工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三原,非遗传承人刘燕更是将这份甜蜜做到了极致,让古池阳蓼花糖成为陕西老字号、国宴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

“传承蓼花糖这件事,必须从我的父亲说起。”刘燕回忆道。她的父亲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文革”期间回到三原后,发现当地已经没有蓼花糖的踪迹。他深知蓼花糖对于三原的意义,认为这是不可中断的文化符号,于是找到三原鲁桥南茂号的申兆明师傅,共同办起了蓼花糖厂。后来,他又在北京与交通部合办了燕秦食品厂,专注于蓼花糖的制作。

刘燕的父亲离休后,将传承的重任交给了孩子们。哥哥当兵不在家,妹妹们还小,刘燕便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份甜蜜的事业。从小耳濡目染,她对蓼花糖有着深厚的感情。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到创办陕西三原甲邑古池阳食品有限公司,刘燕已经与蓼花糖相伴了51年。

“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我们在不断研发新品、调整口味。”刘燕说道。她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这份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她的儿子,从小在姥爷的呵护下长大,对这份事业同样有着深厚的感情。刘燕相信,年轻人有更多新奇的想法,这份甜蜜的事业一定会在他手中继续传承下去。

“每年清明和谷雨时节,选用优质的糯米,泡米20多天,每两天换一次水,待米芯泡开后将其粉碎,再加入豆浆蒸制……”刘燕告诉记者,蓼花糖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从泡米到成品共有24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凝聚着匠心与智慧。时间赋予了蓼花糖自然的膨松特性,无需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就能呈现出酥脆香甜的独特口感。

如今,三原蓼花糖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刘燕和无数传承人的努力下,这份甜蜜的味道将继续在三秦大地上传承下去,成为更多人心中的家乡味道。

  


编辑:林夕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