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四号线国家图书馆站一出,迎面就是国家典籍博物馆。红色记忆馆藏文献展、民族记忆珍贵古籍特展、启蒙与批判新闻漫画展、甲骨文记忆展,几个展厅都让人流连,但让我最有感觉、最亲近、最恋恋不舍的是名家手稿展。
盯着展柜中一沓沓稿纸,一沓沓稿纸上或娟秀、或豪迈、或潦草、或工整的书写,仿佛能看到后面一位位大师们的面容。华君武的《老鼠吹牛》,毛笔手书,寥寥几笔,一张白纸上两只可爱的小黑鼠神气活现,大字小字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一个活泼有趣的生活场景,真可谓是意味深长;郭沫若的《我怎样写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后记,毛笔手书,在钢笔用的稿纸上,一格一字,从容而饱满,用毛笔小楷如此一卷,不用看文章,单这字就叫人顿生眷恋;茅盾的《清明前后》,毛笔手书,旧传的线格稿纸书写,展出的一页仅改了一字,介绍是毛笔手书原稿,我怀疑是誊印的,即便如此,我也心悦诚服拿他当一顶一的书法家,虽然他从来没有被冠以书法家之名,靠线格而把毛笔小楷写得如此娟秀、隽雅,犹如刻印一般……
显然,这些手稿已不单单是一个文字的记录和陈述,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胎记、一个时代的产儿、一个生命的标签。文字书写承载的远远超越了符号的意蕴和价值,笔端流淌着书者的温度,伴随着他们的呼吸,甚至眼泪和热血偾张,折射出作者笔意之外的性情、习惯、审美,充满温存和深情,字的状态、趣味、境界,就是他们彼时彼地的状态、趣味、境界,看着、揣摩着,渐渐地感受那蕴含其中的丝丝缕缕、深深浅浅,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温度”,在看它们的时候,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温度的存在,虽然隔着玻璃柜,但那种拂面的温润丝毫没有减弱,即使在隐约回想的时候,那些文字可能模糊了,但那个温润的感觉却异常清晰、异常亲切。如果,能够把这些手稿的内容、作者的经历和他们的图片联系起来去玩味、思索、体会,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我知道,这就是手稿的生命力、手稿的感染力。手稿让这些文字活着、让这些作品活着,而它们的主人自然得到了永恒。
手稿实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兼具美学色彩、个性情感、人文精神与史料价值、工具意义,因而蕴藏着独特的收藏价值,名家手稿更是,何况现在这个几乎被电子化了的世界,不用说名家手稿,就是普通人的手稿,都属稀缺和难得。值得期待的是,如同曾经濒临消失的电影院、书店一样,手稿更应以直达心灵的体验,甚至本能的需求而优雅转身,比之电影院、书店更进一步,以情感与艺术的姿态重回人们的生活,而且是更加纯粹的精神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展示、纪念和传承的选择,无论是商业的原因,还是艺术的原因、文化的原因,中外古今的文明史、人类史、个人史都不可或缺。虽然,许多人并没有条件去收藏名家的东西,似乎也没有必要,但是,身边的呢?比如家人,尤其是长辈们的文稿,笔记、日记、信件,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标配,他们可能真没什么值钱的东西给我们,却完全有可能有些手稿留下来,还有我们自己的手稿、孩子的手稿,比如作文、日记、笔记……比之于别的东西,价格更贵重的东西,这些才是最长情、最深沉的表达和重见,而且一旦失去,永不再生。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