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两会之问丨“太湖好一点了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25-03-06
中新网3月4日电 题:习近平的两会之问丨“太湖好一点了吗?” “太湖好一点了吗?” “没有蓝藻了吧?” 2023年3月5日,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问起太湖治理情况。 “歌里唱‘太湖美’,多美啊!但一想起蓝藻,就起腻了”。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2007年,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太湖水质出现富营养化问题,暴发“蓝藻危机”。 “我们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 “蓝藻危机”发生后,江苏将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经过多年治理,太湖水质改善取得突破。 2024年,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到良好湖泊标准,为世界大型浅水湖泊治理树立了新标杆。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历来看得很重。 在河北正定,他主持制订的《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在福建宁德,他说“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在浙江安吉,他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远处怎么看?近处如何干?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阐明环境与经济、发展与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 “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即使是有需求的产能也要关停,特别是群众意见很大的污染产能更要‘一锅端’”;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这些年,天更蓝,水更净,空气更清新,身边的环境越来越好,这是中国民众的共同感受。 过去一年,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2%,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0.4%,森林覆盖率超过25%,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从自己、从现在做起,把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 编辑:小晗上一篇:时政新闻眼丨经济大省如何挑大梁,习近平在江苏代表团谈到这些着力点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4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