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非遗文化 龙首文苑 国画周刊 书法艺术 文博收藏 文旅美食 新教育 悦读空间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船开不等岸边人

来源:高建群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20-09-30

历史上,中国通往世界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走陆路,一条是走水路。 
  这陆上道路,自长安城或洛阳城出发,穿越河西走廊,穿越塔里木盆地,翻过帕米尔高原或天山,进入费尔干纳盆地。从号称世界的十字路口的中亚名城撒马尔罕分路三条,主路应当是翻越兴都库什山,进入伊朗高原,进入土耳其,而后进入地中海沿岸。 
  第二条是翻越高加索山脉、乌拉尔山脉,顺伏尔加河抵达莫斯科,而后四散而开,抵达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大西洋。第三条是从撒马尔罕顺阿姆河谷抵达阿富汗喀布尔,而后进入尼泊尔,而后顺印度河抵达阿拉伯湾,或顺恒河抵达孟加拉湾。 
  水路呢,最大的商埠港口是泉州,另外还有福州、广州、青岛,内河码头还有扬州、南京、杭州等等。当年广游五印,西行求法第一人法显和尚,就是陆去海还,从长安城草堂寺(草堂寺当时还叫大石室寺,鸠摩罗什入驻之后,作为皇家寺院,易名草堂寺)出发,走我上面说的第三条陆路,而回程,则自加尔各答登五百商人商船,船行八个月后,至青岛登岸。高僧登岸,商船连续行走,入长江口,在南京大码头卸货。昔年,在那历史的迢遥岁月中,中国人的船只,从太平洋而印度洋,而大西洋,叩问世界,向世界带去中国的消息。2018年的秋天,我用了整整七十天的时间,走完了上面所说的陆路。我是文化大使,这次活动是以陕西卫视为主组织的,名目叫“丝绸之路万里行”。我走的是上面所说的陆路的第二条通道,自西安出发,穿越千山万水,最后抵达英国伦敦。可以说,绕了地球半个圈还要多一点,将丝绸之路走个通透了。 
  丝绸之路是一百多年前一个叫李希霍芬的德国学者给命名的,后来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它之前的名字叫“西域道”。那位凿西域道的大人物是我们的乡党张骞。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的意思大约是说,感谢先生,你的行走叫中国人知道了,世界原来如此之大! 
  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是一个完整的大陆板块,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地理分界线。大陆板块的最西端在葡萄牙的首都里斯本郊区,那里有一个伸向大西洋的悬崖,悬崖叫罗卡角。罗卡角上树立着一座十字架方尖碑,上面写有“陆止于此,海始于斯”八个大字。广袤的欧亚大陆到这里就停止了,浩瀚的大西洋从这儿开始。大陆板块的最东端,当在斯里兰卡,在南洋诸岛。 
  那么欧亚大陆的分界线在哪里呢?通常的说法是,伊斯坦布尔郊外有一条河,河上的这座桥即被看作欧亚大陆分界线。另一个地理坐标则是,里海被看作是欧亚大陆分界线。这边是土库曼斯坦的巴什,那边是阿塞拜疆的巴库,茫茫里海横亘在两大陆中间。 
  不过最新的地质学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说法。现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的乌拉尔山脉,历史上是一个凹陷的地槽,后来在六千万年前的时候,地槽突然增高起来,形成一座北至北冰洋,南达黑海、里海,边缘部分抵达哈萨克草原的庞大山脉。那情形,就好像人的身体此处是一道伤口,在痊愈的时候皮肤长出来,反而结好的伤疤高出了皮肤本身一样。 
  所以地质学认为,欧亚大陆的分界线,应当是这孕育了无数条河流、创造出无数个传说的乌拉尔山脉。 
  在我的欧亚大穿越,丝路万里行的充满艰辛、充满苦难的行程中,那时还没有获得关于乌拉尔山这个地理知识,因此我一路走来,寻找欧亚大陆的分界线,最后,我在里海边上,确定是它。 
  在登上从土库曼巴什前往阿塞拜疆巴库的白轮船时,我站在岸边,做了一期视频直播。我自诩是一个世界公民,我把自己站成一个路标,然后挥手指向来的道路东方,告诉人们东方是亚细亚,然后又挥手指向要去的道路西方,告诉人们西方是欧罗巴。 
  站在亚欧大陆之交的那一刻,我突然产生一种想法。将我的几千万字的文学作品中,精选出一些简短文字,编出一本英汉对照本的书籍,从而献给东方和西方的亲爱的读者。 
  这本书的名字应当叫《来自东方的船》。船舱里装满了东方人对世界的看法。船鼓满了帆,它从西安出发,驶向世界。在中国人的叙述语境中,船这个字汇,除了世俗的意义之外,在佛教的经典解释中,它叫“般若之舟”,它就是智慧之舟。大乘佛教的“乘”,就是舟船的意思,运载工具的意思。小乘度己,大乘度人,由此岸而彼岸。 
  我小年的时候在老家居住。老家村子在渭河老崖上。这里是个小小的高家渡渡口。那一阵子的艄公是我的表叔,穿一件老粗布对襟棉袄,腰里扎一个丈二长的腰缠,裤角扎起。常常,表叔站在船头上,把镐尖往岸上一戳,镐把往怀里一窝,身子高高地腾空跳起,镐身一压船帮,船身一个倾斜,就开始动了。表叔这时高叫一声:“船开不等岸边人!” 
  《来自东方的船》中英文对照本就要出版了。这艘来自东方的“般若之舟”行将开始它的历程。祝它好运。祝这本书在欧美普通家庭的书架上,占一块位置。我一直确切地知道,在那些书架中,一直留有一块位置,等待一个中国作家的到来。


编辑:张瑞琪

上一篇:贴秋膘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