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大时代】广州:抢占数字经济“新蓝海” “千年商都”迸发新活力

来源:央广网 作者: 时间:2022-10-09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广州10月8日消息 “当非遗遇上元宇宙,除了技术层面,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文化传播因素。”今年9月15日晚,由“90后”陈伟侨参与策划的“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虚拟营地在广州市海珠区太古仓热闹开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

互联网数字艺术与优秀广府文化的有机结合,让这个历经百年风雨的老码头又一次焕发出新的活力。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商业门户,航海贸易长盛不衰,被誉为“千年商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到广东考察,指引广东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

十年来,广州牢记殷切嘱托,砥砺奋进,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出新出彩,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fe4e62d06752133024f0ac2abe431f00.jpeg

珠江贯穿全城,孕育并见证了广州的发展(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纵观过去,畅想未来。“千年商都”广州正乘着时代的浪潮,以数字化转型全面激发城市新活力,续写“春天的故事”。

打造世界一流数字经济示范区

为产业“画龙点睛”

“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内立有一块巨石,上面清晰地镌刻着这8个大字,激励着广大中小企业开拓创新。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考察时指出:“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c77ce6fdf5d2b8c5cf15ec619e6e3da9.png

广州开发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园区广场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中小企业能办大事”8个大字(央广网发 张胜强 摄)


据广州明珞装备公司副总裁雷鸣回忆,2012年时,面对发展困境,公司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外国的数字化专家进行虚拟调试培训,并成立“猎豹部门”,全力以赴开展数字化转型。

“专家们很诧异,你们这样一个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什么会付这么高的费用做数字化培训?”雷鸣解释,虚拟调试可在产线设计阶段就把制造过程用电脑展现出来,从而极大地减少制造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当时不仅在国内,甚至在国际上应用的案例都比较少。”


4184eeb55a13e1eef0085c206069b1c1.jpeg

汽车白车身自动化焊装生产线(央广网发 广州明珞装备公司供图)


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相融合后,迸发出的火花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如今,广州明珞装备公司已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实现数字化工厂虚拟制造与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应用落地的智能制造企业。

一业兴,百业兴。在新的经济浪潮中,数字技术让广州传统制造业焕发新生机的同时,广州也为数字经济企业腾挪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大家看到了这个行业在琶洲的前景,未来会有更多人愿意投身到琶洲的算法事业中。”今年8月10日,首批10名“琶洲领军算法师”获颁证书,其中就包括广州一家独角兽创新企业技术总监刘建平。


2f9f592749112df1fd48b00e16a5b42d.gif

十年间,琶洲数字经济集聚区从一片荒芜变成高楼林立(央广网发 海珠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琶洲,地处海珠区东部,作为广州在市中心唯一留下的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储备用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江边的一处孤岛。随着数字经济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广州开始在琶洲谋划以知名互联网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十年沧桑巨变,如今这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与珠江对岸的珠江新城CBD隔江相望。作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的核心片区,琶洲迄今已引入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聚集企业总数超3.3万家,2021年区域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68亿元。

“琶洲正在加快发展以算法、算力、数据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从汇聚产业资源、推动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发力,打造‘琶洲算谷’。”琶洲管委会主任郭明富表示。


11f0baba62b04470ccc04f3958ef9280.jpeg

广州港南沙港区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港口(央广网发 南沙区委宣传部供图)


百舸争流千帆竞,潮头踏浪奋者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个5000亿元台阶,2021年达28231.97亿元。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广州先后出台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22条”等政策。

如今,广州数字经济年增加值已超万亿元,处于全国数字经济第一梯队。预计到2025年,广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超过15%。

在制造业立市的道路上,广州以“数”先行,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正不断显现。

数字文化企业纷纷涌现

与世界“美美与共”

戴上VR眼镜,走进“非遗广州红”元宇宙虚拟营地,“90后”陈伟侨“来到”一个开放式的岛屿,逐一体验粤语讲古、洪拳、醒狮、广东音乐,最后登上热气球环岛一周,结束了这趟虚拟旅程。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在互联网领域打拼了4年的陈伟侨,参与到所在企业元宇宙营销传播项目中。然而,用元宇宙的方式打开非遗,并非易事。


e73c8309c238f10cbec6932c39749cc6.png

游客通过VR设备“进入”元宇宙世界探索广州非遗(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 摄)


据该项目所在企业副总裁杨军介绍,在数字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采用更能让人接受的方式,向年轻一代以及海外有文化差异的用户去推介,是需要重点攻克的一关。

在洪拳非遗传承人冯亦慧师傅看来,让洪拳走进游戏原本是他想都不会想的事情。但当他手把手地演示完洪拳的动作后,研发团队通过动态捕捉技术、数字化加工,最终呈现出原汁原味的“洪拳配方”。

“将非遗‘搬进’元宇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冯亦慧认为,这种融合不仅扩大了非遗的覆盖面,也创新了非遗的玩法,可以触达更多的年轻网友。


d01c21e95e50985db755e4cd31d9aacb.gif

研发人员将洪拳动作数字化(央广网发 陈伟侨供图)


用数字化形式活化广州传统文化,让网友在虚拟空间里体会岭南文化之美,成为广州的文化企业在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一大法宝。在广州,岭南文化与数字技术擦出的火花还远不止这些。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同粤剧票友亲切交谈,希望他们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

“总书记的嘱托,我们时刻铭记。”粤剧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楠说,4年来,博物馆着力当好粤剧文化的保存者、记录者、展示者和讲述者,努力打造展示、传承、弘扬粤剧艺术和岭南文化的重要窗口。

360°全景、高清细节大图、语音解说导览、动画影像视频……为多渠道传承、发扬粤剧文化,粤剧艺术博物馆重点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对建筑全貌、装饰工艺、展藏品、音视频、历史文献等进行数据采集和制作。


aef7a08bc99e961afbad07da51fca0c9.gif

粤剧艺术博物馆“虚拟漫游”导览(央广网发 粤剧艺术博物馆供图)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虚拟漫游”平台,公众不仅能身临其境在“云端”体验文化之旅,还可以“零距离”观赏到陶塑、砖雕、木雕等岭南传统建筑装饰。“我们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和后期动画制作,将硬质的雕刻形象转换成有生命的动态画面。”

“前两年参观的群体以票友为主,中老年人居多。如今,明显发现来馆里的年轻人多了起来。”马楠表示,接下来,博物馆将在文化传承、记忆守护、乡愁维系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推动粤剧在保护中传承,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活力。


c7cba349e8133df3393e9d7fdf2ad1d3.jpeg

海珠区图书馆的侨建分馆,也是首个“广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央广网发 广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十年间,一大批数字文化企业在广州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通过重塑业态、强化呈现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入了更多年轻人的世界,也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66%提升到2020年的6.13%。截至2021年底,广州数字文化产业规模已超千亿元,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达3238家,是2012年的2.2倍。

广州的数字经济发展不只推动着制造业的转型,也让广府文化不再拘泥于现实里的一砖一瓦,让大家可以在虚拟空间中领略广州的文脉与城市气质,也为“读懂”广州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立法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

为大湾区“创新赋能”

你印象中的环卫车是什么样的?能清洁道路,能洒水降尘,还能喷洒消杀?

今年9月1日,广州国际生物岛迎来了一批全新“上岗”的环卫车。上述功能它们全都有,所不同的是属于全无人驾驶作业,这也是我国首个开放道路下的全无人环卫车落地运营项目。

“这些全无人驾驶环卫车都有一个专属的云控平台,相当于车队‘大脑’。”针对民众关心的安全问题,该项目负责人表示,云控平台已实现全无人环卫车的远程控制、实时调度、线路管理以及状态监控等核心功能。


c4b86277705c0c868da5ac25eb0abddb.jpeg

正在工作中的全无人驾驶环卫车(央广网发 胡家闻 摄)


据介绍,全无人驾驶环卫车每日作业时间自0时开始,至19时结束,一周7天连续开展环卫作业,纯电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最高时速达40公里。测试数据显示,相比传统环卫作业模式,纯电动无人环卫车不仅低碳环保,还平均节省57%的人力。

早在2012年,广州就被评为“全国智慧城市领军城市”,开始在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十年间,大到数字政府建设,小到一条道路的清洁、一棵古树的保护,都渗透了数字化思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的古树不仅数量大、品种多、分布广,而且不少与城市的历史紧紧相连。然而,要养护一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却是一项“大工程”。

“树木不仅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自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市园科院”)院长阮琳就致力于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的研发和成果应用。


2ab71408823c2946c79ff1554fe1c7b3.jpeg

阮琳(左一)和同事借助数字技术为古树“体检”(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十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广州市园科院运用独创的“树龄鉴定三段法”,推动了古树名木的建档保护。该技术可以精确、稳定地进行年轮分析,所有步骤从测量到统计分析均由软件系统完成,具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功能。

如今,广州市园科院已形成一整套技术,包括古树树龄鉴定、古树名木GPS定位、健康评估技术、安全评估技术、衰老诊断技术等,不仅为广州1万多棵古树“保驾护航”,还将技术推广至全国10个省份、22座城市近1.4万棵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中。

为推动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今年6月1日,《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部城市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一项又一项的举措,不仅让广州把握住发展数字经济的历史机遇,也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更精细化的要求。


49d975748b9baca3cf73e8175f487720.jpeg

5ac85d3f27b9c1b30b93cd8c646f504d.jpeg

今年6月,广州非遗街区(北京路)正式开街(上图),元宇宙非遗街区(下图)同步上线(央广网发 广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认为,加强数字化治理,亟需构建共治共享的多方治理体系,包括管好和用好数据、完善平台共同监管机制以及加强场景创新。“鼓励社会开放数字化应用场景,以场景创新拉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数字技术和产品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具备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源,有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条。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在打造高度开放、深度创新的“数字湾区”过程中,广州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从“唐宋第一大港”到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经久不衰的强大辐射力,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身的内生动能。数字经济,正成为广州抢抓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引擎。

【百家读城】


点击图片收听音频


广州城:我的第二故乡

□ 江冰

我对广州这座城市,有一种宿命般的热爱。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从公务员系统辞职,先是来到深圳,2003年又调到广州。一路漂泊,真正让我找到最初幸福感的,是一碗广州西关濑粉。

我在珠江边的一家老店,吃了一碗地道的传统濑粉。当晚梦中,浮现童年时代——福州市区街边叫卖小吃“锅边糊”,无论在食材形态以及做法上,两者都有极大相似性。两样小吃,将我儿时的福州记忆与中年落脚的广州,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广州,这座千年古城、汇聚八方来客的商都,积淀着多少旧时光,又延续了多少人文传统?中原的汉文化与岭南的百越文化,黄河、长江大浪波涛的气息与海洋微咸的海风,在这里汇合。

千年流转的古城,在各种文化的撞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采。近代,她摇身一变成为世界舞台上光彩四射的大都市。

也许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所以,五湖四海是我童年生活的一个氛围。后来读大学,班上的同学也是来自五湖四海;在广州重返高校,身边的同事仍然是来自五湖四海,本地人教师只占少数。

这一连串有趣的人生经历,又给我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是五湖四海,却能在广州这座千年古城找到故乡的感觉?我的这种“反认他乡为故乡”的情感趋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思索良久,慢慢找到答案。

一是她唤起了我的童年。比如关于福州“锅边糊”的联想,广州与福州几分相似,都有“岁月静好”、低调务实过日子的氛围。但,又不仅仅是这些。

广州自古通商,向来是一个贸易物流极其发达的大码头城市,而且都市与市井皆有,烟火与远方俱存,有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也有慢悠悠的街坊日常,人情味十足。

二是她的移民特点。这是一个面向世界、通过海洋贸易不断形成人口迁徙的移民城市,而“移民气质”又已经融汇进这座古城的传统。

所以,我童年“五湖四海”的经历与一座移民城市的传统,奇妙地达到一种契合。也许正是这种契合,让我爱上这座城市,让我“反认他乡为故乡”,让我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精神原乡”。

我2003年落户广州,到2010年亚运会举办,广州迎来了飞跃性的变化。亚运会时的广州,市民、政府与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恰如亚运会口号“一起来,更精彩”。此后,广州也在大步向前。我居住的琶洲西区,眼看着从一座果园岛变成了数字化产业的高新科技区。

亲眼见证广州这些年的变化,让我从心底相信:青春中国,未来可期!

(作者系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王雪薇 夏燕

编审:韩晓余 郅怡婧

视频:黄璐璐 王倩 官文清 张胜强


编辑:寸化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