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立法禁止擅自放生,也是保护动物

来源:新京报 作者:张立美 时间:2020-05-06

  据报道,将于6月1日实施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对放生动物做出细致规定,同时禁止擅自放生,否则将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放生的传统,体现了保护自然、爱护生命的价值观。为此,立法禁止擅自放生,一些爱心人士或许不太能理解。但从保护野生动物、生态环境角度说,此举是规范放生行为,让其更加科学、正确。 
  实际上,正确、科学的放生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条件,既要充分考虑动物的天性、习性,也要考虑季节、天气、地点、环境容纳量等多重因素,并非简单将动物在野外进行放归、放流。如盲目放生,轻则放生变“杀生”,直接导致放生动物死亡;重则破坏生态平衡,危害生态环境。而随意放生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动物,还有可能给民众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比如,2016年,广州市民放生,就因天气闷热而致花地河里的放生鱼大量死亡。据估计,全国每年放生的鱼、蛇、乌龟、鸟的总量约两亿单位,这不仅导致大量动物死亡,还破坏了捕捉地和放生地生物链平衡。 
  从法律角度说,不科学的放生行为本就涉嫌违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将野生动物放生至野外环境,应当选择适合放生地野外生存的当地物种,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随意放生野生动物,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者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作为《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实施细则,《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在禁止擅自放生的同时,还明确将对此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其违规必罚的震慑力,无疑能更有效地规制随意放生行为。 
  而参加有组织的放生活动,既能满足爱心人士通过放生表达个人善意,又能避免不科学放生行为造成杀生、破坏生态环境等恶果,还能通过活动学习放生科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张立美 来源:新京报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