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馆复业,公筷摆上了吗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时间:2020-03-31
饭馆复业,公筷摆上了吗 漫画/王铎 关末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开门迎客的饭馆多了起来。急着下馆子之余,倒不妨先问一句:公筷摆上了吗? 当下,为保证健康安全,人们口罩常戴、经常洗手,餐厅坚持进门测温、隔位就座等。但在公筷问题上,可就没这么严之又严、慎之又慎了。尽管各地大力倡议,但有调查发现,公筷使用率仍然偏低。有的餐厅设了公筷,但使用者寥寥;还有的是连摆都没摆。饭馆如此,更加亲密的家庭用餐情况也就可以想见。至于为何不用,有怕麻烦的,也有人觉得围桌就餐,用上公筷显得生分。 改变习惯自然并非一朝一夕。但经此一“疫”,公筷推广仍然不畅,很值得思考一番。说起来,摆双公筷不难,用公筷夹菜也没多麻烦,可为啥就坚持不下去呢?说到底,还是“观念革命”不彻底,以至于无法打破行为惯性。常常听到,过得精细些、干净点就是“穷讲究”;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不愿共用物品就是“真矫情”。反倒是稀里糊涂、不分你我的人,会被赞一句“不拘小节”。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但所有习惯也都是养成的。所谓养成好习惯,一个“养”字含义甚多。首先,“养”有滋养之意,也就是说“习惯成自然”需要一个过程。从心底扭转观念,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本能。而另一方面,“养”也有教育、训练之意,这意味着文明习惯也是管出来的。像禁止随地吐痰、有序排队等,也都是经过外力倒逼而成。 清代《习惯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一间屋子里读书,屋中有处洼坑,越来越大,以致每次经过都要被绊一下,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有一天,其父来到屋子里,对刘蓉说了一句后世广为流传的话:“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这里头的道理不难懂,明知习惯不好也不去改变,就会越发深陷其中;连生活小事都处理不好,就更不用提其他作为。在这个意义上,用好公筷,说小不小。 疫情之下,许多健康文明习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倒逼”外力不算小,持续时间也不算短。何不趁着这股热乎劲儿,较较真儿,让使用公筷成为生活日常呢?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