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故宫悼念“农民捐宝人” 单霁翔:他的胸怀令人钦佩

来源:中新网 作者:应妮 上官云 时间:2018-07-26

故宫博物院追思河南农民何刚 单霁翔:不能遗忘保护国宝的人

何刚同志追思会现场。杜洋 摄

中新网北京6月22日电(应妮 上官云)近日,曾向故宫博物院捐赠文物的河南普通农民何刚在一起工程事故中不幸遇难。22日下午,故宫在北京为何刚召开追思会。单霁翔院长指出,何刚不仅是一名饱经沧桑、性格刚强的普通农民工人,更是一位深明大义、既有觉悟又有感情的文物保护者和捐赠者。同时,单霁翔宣布,故宫将再向何刚家里补助十万元。

一个普通农民与故宫的渊源

何刚,河南省商水县固墙乡固墙村村民。1985年,他在老家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一窖藏银器(存放在一个缸中)。他意识到这是文物,在面对文物贩子开出的极具诱惑的条件时仍然不为所动。同年11月,何刚会同村支书等将19件元代银器捐赠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陪同文物专家谢辰生观看当年何刚捐赠的文物。杜洋 摄

经鉴定,该批银器被定为二级甲文物1件、二级乙文物11件、三级文物5件、一般文物2件。1986年2月,何刚又将存放银器的缸也一并捐赠故宫博物院。由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遗存银器较少,何刚所捐珍贵文物填补了此类藏品空白,在以后的展览中被多次使用。何刚的名字也被镌刻在故宫博物院专门为捐献者设立的“景仁榜”之上。

此后的数十年间,何刚遭遇一连串的变故:妻子罹患尿毒症离世,父亲腿伤卧床……但他始终不曾后悔捐出文物的举动。而在何刚及家人陷入窘境时,故宫博物院也数次伸出援手助其渡过难关。

令人遗憾地是,不久前,何刚在施工工地上因龙门吊发生倾覆意外,不幸遇难。得知消息的故宫,决定为其举办一场追思会。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何刚之子何俊清握手,表示慰问。杜洋 摄

“父亲做人正直、真诚、善良,他是个有贡献的人,教我们做什么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是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他说文物属于国家,也要捐给国家。”何刚之子何俊清说,感谢故宫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父亲去世了,但教诲仍在、精神仍在”。

何刚捐献文物意义几何?

在故宫博物院网站上,展示了何刚捐赠文物中的一件“银鎏金錾刻双凤穿花纹玉壶春瓶”。这件瓶状银器通体线条流畅,纹饰、做工极为精美。

据《新京报》报道,时任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梁金生用“惊喜”形容他对这次捐赠的感受。他说,第一次见到文物时很意外,不敢相信这批价值不菲的文物是一位普通农民来捐赠的。

当年何刚捐赠的文物之一。故宫博物院供图

文物专家王德恒也表示,按照我国文物藏品定级标准,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二级文物,此类文物在原料、工艺和政治地位上都有很高水平,由此这批银器可能是元代封疆大吏所用器物,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是的,“填补故宫元代银器收藏空白”何刚捐献文物的意义之一。在追思会上,故宫器物部主任吕成龙说,元代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在城池被攻陷前,人们往往会把值钱的东西埋起来,躲避战乱,这些东西就很有可能成为历史遗存,“何刚捐献的文物,对故宫元代银器藏品来说是很好的补缺”。

“这些文物与元代酒文化有关,像酒杯、酒盏等物,是研究元代社会生活习俗的珍贵实物资料。”吕成龙解释,元代瓷器大量模仿金银器,所以这批文物对研究元代陶瓷文化也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何刚的儿子何俊清在观看父亲当年捐赠的文物。杜洋 摄

单霁翔:他的胸怀和见识令人钦佩

对于何刚的义举,单霁翔觉得,何刚是普通劳动者,家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但是他面对宝藏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交给国家,这样的胸怀和见识令人钦佩。

单霁翔指出,今天举办追思会,不仅是哀悼何刚的不幸遇难,也不仅是感恩他为故宫博物院做出的贡献,更多的是希望将他这种身在困境中还能恪守原则、淡泊名利的精神宣扬出去,用他保护文物的赤子之心去感染更多的人,进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民众来关注、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仅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文物部门以及专业人员承担起使命责任,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因为,民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只有每一位普通民众均能倾心地保护身边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才能最安全和最有尊严。这就是何刚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单霁翔说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也充分肯定了何刚的文物保护意识。他同时表示,会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为文物捐赠创造更好的条件,以期有越来越多的珍贵文物能够进入博物馆,并在博物馆中得到妥善的保存与利用。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媒体采访。 杜洋 摄

曾有多人主动保护文物

其实,许多珍贵文物第一时间发现者和保护者都是普通的民众。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王宁贤等5位村民在村边劳动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处储满珍贵文物的窖藏。他们决定上交给国家。于是,有人保护现场,有人去报告文物部门,后来出土的27件西周青铜器件件有铭文,件件都是“国宝”。

单霁翔说,就在这5位村民保护文物的事迹宣传以后的4年间,还是在宝鸡地区,又有11批农民兄弟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以青铜器为主的数百件文物,主动上交国家,经过宣传和举办农民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览,进而带动陕西地区保护文物、捐献文物蔚然成风。

“如果这些普通的农民群体缺乏文物保护意识,没有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这些文物可能会无声无息地被走私、被破坏。”单霁翔认为,何刚的高尚行为无疑也显示出普通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和文化自觉。(完)


编辑:惠茹乐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