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 来源:新华社 作者:未知 时间:2017-06-01
建个马甲就能上网造谣,拉个团队就能批量刷单、当“黑粉”——在网络空间,这种乱象将成为“过去时”。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究竟实名制会给网友的虚拟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实名制全面到来,让谣言、诈骗远离网络 日前,长春市民蒋军登录百度NBA贴吧,与往常的匿名注册不同,系统弹出了一份安全验证提示,只有输入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才能正常使用发帖、评论等功能。 这一变化源于网络安全法。根据其第二十四条的规定,网络运营者为用户办理网络接入、域名注册服务,办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等入网手续,或者为用户提供信息发布、即时通讯等服务,应当要求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随着法律进一步扩大实名制的范围,将影响更多的上网行为。 6月1日实施前,百度官方微信发布公告,百度将全面实行实名制,用户必须绑定手机完成注册。也就是说,今后用户登录百度网盘、百度贴吧评论等都须实名。而在知乎平台,以及众多网络游戏等消费中,实名制认证或已成为“标配”,或者正在提上日程。 网络实名制又称“网络身份证制度”,其目的在于实现网络空间身份和现实社会身份的统一。面对网友身份虚拟化给网上环境治理和网络生态建设提出的挑战,早在本世纪初,管理部门、行业专家就频繁倡导互联网用户实名注册。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 “如果说网络安全法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设计了系统化方案,那么实名制则是其中一把‘金钥匙’。”沈阳城市学院互联网应用学院院长李刚说,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 李刚认为,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凡经过必留痕”,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网络用户,使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净化了网络环境。” 此外,实名制也能对社会行为起到制约和规范作用。近期网络直播、共享单车等新兴平台纷纷出台“黑名单”制度,用户实名制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了应有代价。 织密个人信息“保护网”,为实名制减少后顾之忧 网络安全法在推出实名制维护网络秩序的同时,也制定了周密的个人信息保护条款,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实名制带来的公民信息泄露之忧。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网络消费后往往会接到各类骚扰电话,甚至遭遇网络诈骗。“实名制将使得个人信息在虚拟空间处于‘裸奔’状态。一旦出现泄露,或者被无良商家违规使用,对网友的伤害可想而知。”不少网友表达了类似担忧。 实际上,法律对公民信息的保护颇为重视。多位专家认为,对于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的几种情况,网络安全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要求,可谓封堵漏洞不留“死角”。 ——针对网络运营者因技术水平不足、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被动泄露”,法律抬高了网络运营者门槛。比如第二十三条规定网络关键设备和网络安全专用产品应当按照相关国家标准的强制性要求。同时明确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比如第二十五条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安全风险。华东地区一家互联网公司网络安全负责人宋宏宇说,一旦信息泄露,法律规定将对网络公司负责人追责,“这让大家马虎不得。” ——针对网络运营者人为出售数据,获得经济利益的“主动泄露”,法律第二十七条规定,明知他人从事危害网络安全活动的,不得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而此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司法解释中,也明确了严打网络公司“内鬼”,防止内部人员窃取、外泄信息。 ——针对个人信息在收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泄露风险,法律提出了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使用原则。比如第四十一条规定,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工程师王斌认为,此举将防止信息滥用对个人的干扰。 完善制度细节,让网络既是“净土”也是“乐土” 专业人士指出,要想做实网络实名制这一制度,许多规则还有待细化和创新,同时还需出台可操作措施加以配合。 “目前,各网络平台主要基于身份证、银行卡或者手机号码来认证个人真实信息,这些信息颇有利用价值,因而容易泄露。”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敏提议,从技术上讲,能不能开发一套虚拟认证系统,由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根据公民的实名信息,发放唯一的虚拟标识用于在网络平台注册。这既做到了网友行为的可追溯,又为普通网络运营者滥用个人信息设立了“防火墙”。 兰州大学法学院教授贾登勋认为,落实个人信息保护还需完善举报机制和补救措施等,比如建立更加便捷的网上举报和受理制度,让泄露信息者无处藏身。此外,可组建专项基金,对信息侵权案件的受害者先行赔付,再对泄露方追究责任。 一些网友还提出,实名制还要做好净化网络环境与维护网络开放的平衡,让网络既是一片“净土”,也是网友的“乐土”。网友“KKCC”认为,网络既是一个虚拟世界,也是相对开放的平台,公民正确反映问题、表达意见的行为应该受到保护。 对此专家表示,实名制的落实有赖于对公权力的严格限制,在法律的清单之外,还应留给网民更多的自由空间。 原文地址 http://www.sxdaily.com.cn/n/2017/0601/c682-6192113.html 编辑:admin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