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粤港澳台四地代表发言 媒体携手聚力建设一流湾区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时间:2019-05-20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

澳门日报社代总编辑崔志涛

台湾旺旺集团副总裁胡志强

如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如何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发展?怎样加快融合转型,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贡献媒体力量?在5月19日举行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上,370名嘉宾、111家媒体、270名记者共聚一堂,共谋未来,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在主题论坛上,来自粤港澳台的代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澳门日报社代总编辑崔志涛,台湾旺旺集团副总裁胡志强分别分享了各自的思考与建议。

把握“湾区经济时代”的大机遇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刘红兵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它的每一小步,都将是“一国两制”新实践的一大步,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一大步。“对于我们大湾区的主流媒体来说,能够躬逢其盛,感到无上光荣,无比幸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点滴推进,都将成为一座座新闻‘富矿’,为媒体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

在姜在忠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外公布,意味着属于中国的“湾区经济时代”正式来临。这对于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港澳同胞福祉,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将产生深远而重要的影响。“湾区的建设与发展,在进一步深化内地和港澳交流合作、推动港澳参与国家发展战略、提升竞争力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题材,对如何在‘一流湾区’建设中体现一流媒体的担当与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崔志涛说,澳门舆论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发展蓝图中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丰富“一国两制”新实践的重要举措,将为澳门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新的发展机遇。“澳门完全有条件,也有责任对外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澳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

唱好大湾区建设“同一首歌”

加强协同合作、融合转型,共同讲好粤港澳大湾区的故事,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姜在忠期待,粤港澳大湾区媒体能秉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湾区精神,共塑友好合作的媒体新业态,共建互融互通的人文新平台,为湾区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我们愿与湾区媒体一道,以更大的视野,对标国际湾区媒体,提升湾区在国际上的软实力;以更大的责任,多做有益于香港和内地融合的新闻;以更大的担当,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崔志涛也表示,大湾区各地媒体应当朝着协同发展、融和互通的方向继续努力。当前已有港澳传媒将部分或者主要作业转移进大湾区,利用内地相对充足的传媒人才、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化生产,有些开始与大湾区其他9个城市的媒体探讨进一步打造全媒体的合作平台,并在新闻报道、传媒经营、业务培训、人才培养、智库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交流互鉴。

刘红兵认为,媒体机遇、媒体所能、媒体使命、媒体担当,其核心与基础是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我们衷心希望三地媒体同行能够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的举办为契机,加强多领域合作,为沟通湾区发展信息、促进湾区资源整合、服务湾区经贸交流、推动湾区产业对接发挥更大作用。让我们共同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媒体交流合作的大平台中,相互学习、精诚合作,共同唱好大湾区建设‘同一首歌’,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精彩发言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

架设大湾区合作桥梁 为大湾区建设鼓与呼

在中央宣传部的关心支持和粤港澳三地政府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共同发起举办首届大湾区媒体峰会,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粤港澳三地媒体交流合作,汇聚力量,凝聚共识,完善机制,形成合力,深刻领会“中央要求”“湾区所向”“三地所长”之间的紧密联系,紧紧把握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媒体机遇”,不断提升“媒体所能”,忠实履行“媒体使命”,充分展现“媒体担当”。

一是把握媒体机遇,架设大湾区合作桥梁。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港澳同行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展示大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与创新成果,与港澳同行一起,在三地之间搭建更多的“连心桥”。

二是提升媒体所能,加快自身融合转型。建设大湾区使我们有机会共同打造一个取长补短、沟通互鉴、加快自身融合转型的大舞台。传播载体与传播渠道的建设,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的创新,使我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聚焦大湾区,更加全面、深入地服务大湾区,携手港澳同行,为建设一流湾区贡献更多的媒体智慧与媒体力量。

三是履行媒体使命,为大湾区建设鼓与呼。民心相通是大湾区建设的社会根基,而民心的交融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我们将与港澳同行一起努力,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持续加大对大湾区的传播报道力度,推动三地文化美美与共,共同融入中华文化的大美之中。

四是展现媒体担当,增强大湾区发展动能。大湾区建设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事业,在将美好蓝图一步步变成精彩现实的过程中,媒体不仅要做好观察者、记录者,而且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担当新角色,增强新动能。我们热切期待着能与港澳同行加强沟通,优势互补,共同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

展现一流担当 体现一流作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掀起热潮之际召开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峰会,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时代创举。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仅便利了区内媒体的沟通交流,还密切了同业之间的联系,使得香港媒体有更多的机会与区内同业交流互鉴。同时,大湾区内有着很强的科研实力,有世界级的科技巨头,这将为香港媒体探索新媒体、融媒体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说,大湾区内的丰富资源和庞大需求,为香港媒体展示了良好的前景。

作为爱国爱港的主流媒体,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将自觉地承担起讲好大湾区故事的使命和重任,将采访的触角投向这一新闻富矿,积极报道好、解读好大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及时传递市场信息,帮助港人抓住机遇,参与湾区建设,贡献国家,实现自我。

一是报道解读湾区政策。我们将责无旁贷地承担媒体责任,做政策与民众之间的“连心桥”,吃透政策精神,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及时的、全面的、多种形式的报道,推动港人积极参与到大湾区建设中。

二是凝聚各方智慧。我们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权威的信息来源,在各个专业领域都有“朋友圈”,可以依靠这些力量组织开展与大湾区建设相关的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研究,实现管理智慧在政府、媒体、社会间的凝聚与整合。

三是报道好港澳同胞参与湾区建设的奋斗故事。我们要不惜笔墨、不吝篇幅、积极挖掘、大力宣传报道港澳同胞在湾区建设中涌现出的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

四是报道好湾区建设取得的丰硕成就。我们不仅要宣传大湾区的体制创新,还要用镜头和笔记录下湾区建设的发展变化,记录下湾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向世界展示湾区风采,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名片。

澳门日报社代总编辑崔志涛:

人心相通 媒体共融

连月来,澳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近百次提到澳门,并将澳门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这充分说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澳门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优势和作用、支持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澳门同胞福祉、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决心和信心。澳门应乘势而上,肩负起时代使命,发挥自身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大湾区建设,是泛珠合作、粤港澳合作的延续和深化,但已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未来的大湾区,应该是一个制度相融、产业相依、设施相通、人心相凝、高度聚合的区域性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一个没有隔阂、没有障碍、融通便利的共同生活圈。

无论是讲好湾区故事的行动,还是促成湾区融合的使命,媒体都大有作为,有所担当。主流媒体应当发挥职能,密切跟进大湾区建设,特别是读者关心的科技创新、互联互通、产业体系、生态文明、优质生活圈等内容、专题报道分析,为大湾区建设、制度创新作理论探索,坦率交流,说好成绩、摆出问题、把道理讲清楚,让磨合达至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要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锋队。粤港澳人相亲,习相近,心相通,同根同源,同声同气。湾区媒体的产品应当重视人性化、人文化、民俗化,贴近民生,题材可亲;湾区提倡创新,媒体更应该提倡创新,要善用人工智能、VR、4K、5G等新科技,着力打造智慧媒体,精准分送,资讯可视。总之,要以更大的共鸣度和感染力,推动人文交流,达至民心相通,促成“人文湾区”建设,以文化融通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台湾旺旺集团副总裁胡志强: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共享发展机遇

经济繁荣靠城市,城市发展靠联结。有学者指出,衡量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发展如何,可以观察其夜景。一般晚上灯火明亮的地方就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就是生产力高的地方。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符合这个观点。最近,粤港澳大湾区在台湾很红,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香港、澳门和广东省9个生产总值较高的城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000万人,人均GDP已与台湾相差不大。很多台湾民众到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或参加活动时,总会表示“令人震撼”。事实证明,经过数十年改革开放,广州、深圳等地的发展非常迅猛。

台湾可以积极对接并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激发发展潜力,共享大湾区发展机遇和成果。(南方日报记者 胡良光 辛均庆 陈 理。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王 辉 李细华 张梓望 董天健)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