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国内国际 >

中央电台胡国华:浅谈增强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吸引力影响力

来源:中国记协 作者: 时间:2018-09-29

2013年10月2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关注了这样一个事情——烟台大学的7位保洁员在学校食堂看到学生们吃剩下不要的馒头和米饭,不忍心丢弃,就把这些食品装到塑料袋里,留着自己晚上吃,生怕浪费了粮食。这种做法他们已经坚持了5个月。报道播发后引发广泛关注。

中央台意识到,可以借此展开讨论,有效、有力引领社会舆论,让“勤俭节约”传统美德更加深入人心。于是从11月19日开始,中央台推出系列话题大讨论《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连续七天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重点栏目播出。中国之声借助400-800-0088新闻热线,特别开通了“厉行节约新闻专线”,向听众征集线索、互动交流。官方微博开设“话题讨论”和“厉行节约随手拍”活动,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这组连续报道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中央台近年来大力推进新闻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第一,确立议题设置的“大局观”和“人民性”,增强重大主题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既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大局观”,又重视对接百姓的呼声和诉求的“人民性”。这是中央台近年来新闻宣传工作倡导的“顶天立地”!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议题设置,要根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找准参照座标体系,抢占时机制高点,增加报道的深度厚度,才能有效提升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

2012年获得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一等奖的《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全景式记录我国文化改革探索进程、全方位聚焦文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代表事件、代表人物,透视我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意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中宣部《新闻阅评》称赞其“贯彻体现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系统盘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就,为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了舆论”。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之所以获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立足“大局观”和“人民性”的有机结合。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我国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式启动;2012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于当年下半年召开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举国关注,举世瞩目。在这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回顾十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历程,总结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央电台作为国家电台,为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摇旗呐喊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是我们研判形势、策划这组选题的“大局观”!

十年文化体制改革,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快发展,无论是发展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最终都要体现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上。因此,报道既要讲“党性”,又要讲“人民性”,使二者相统一!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这一类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既是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传播正能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有效载体,但也是主流媒体长期探索的“难点”。要做好,关键要提高宣传报道的质量和水平。既不能居高临下,空洞说教,也不能照搬照抄,图解政策。要选好题,踩好点,说好话,增强贴近性和说服力。

十年文化体制改革如同恢弘的历史画卷,内容丰富,异彩纷呈。如何让群众对这项改革的经验、成就、典型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是决定这组报道是否具有实效性的关键。为了清晰地把握改革的脉络,我们确定了“编线串珠”的思路:打破时间顺序,抓住文化改革的重点、亮点,提炼出20个最能反映文化改革精髓的主题,包括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转企改制、创意文化、公益文化等,如同20颗珍珠,由“改革促发展、促繁荣”这条主题隐线串联起来。同时,在每一集的节目中,报道注意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案例、最有新闻性的事件,比如人民网上市、东方演艺集团改制、凤凰出版集团和中国文化报社转企改制、《喜羊羊与灰太狼》流行、山西群众艺术团等,深入采访了百余位官员、专家、文化名人和业内专业人士,而且将第一线的文艺工作者、文艺积极分子以至普通群众当做节目的主角。

这组系列报道定位在“用声音记录中国文化改革发展”,音响元素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好形式,好内容,加上好声音,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每集6分钟的报道平均音响都在五六段以上,将人物访谈、记者口述新闻、播音员播讲、现场音响、音乐等多种声音元素,有机地糅合在一起,无论是各界人物的谈话,还是一些文艺作品的录音片段,都直观地给人以鲜活、亲切的感觉,说服力、感染力很强,从而构成一席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声音盛宴。资深播音员于芳、姚红的播音亲切大方,为报道增添了魅力。

《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在中央台中国之声、经济之声、中华之声、香港之声、文艺之声五大平台同步推出,央广网同步推出网络专题,包括节目音响文字、音频,人物访谈和记者手记,相关事件链接等板块,延伸了报道链条,拓展了报道内容。这组系列报道还引起吉林出版集团的关注,他们和中央电台合作,以播出作品文字为基础,结集出版了书籍《繁荣与发展》。

第二,广播、新媒体共同发力,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紧密配合,舆论监督和热点引导鲜活有力。

当下,媒体的界限正渐渐模糊,新媒体形式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传统广播媒体在保留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嫁接或融合的新介质、新终端、新渠道,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广播+新媒体=1+1>2。获得2013年中国新闻奖连续报道一等奖的作品《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即为很好的例证。

首先,报道平台从广播扩展到新闻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不仅连续7天在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新闻纵横》等重点新闻节目播发报道,而且多种新媒体手段共同发力。央广网开设专题,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全方位呈现。中国之声微博每天聚焦,邀请中国之声评论员、观察员撰稿,发表了多条评论性质的微博,系列言论发人深省,引发强烈共鸣。

更值得一提的是,报道方式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从线上传播向线下活动拓展。《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多路记者深入山东烟台各大高校、同时还包括了北京、上海、吉林、甘肃、河南、江苏、广东等其他地区高校、企事业单位职工食堂,展开实地调查;举办多场、多地大学校园本科生、硕士同主题讨论会,大胆使用讨论原始同期声。中国之声借助新闻热线,开通“厉行节约新闻热线”,并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开设“话题讨论”和“厉行节约随手拍”活动,邀请全社会参与,曝光身边的浪费行为,推荐周围节约的典范,推荐勤俭节约的好点子、好方法。活动取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大量听众、网友积极参与互动,大家随手拍下照片秀“光盘”、发微博,使勤俭节约的行动成为时尚、形成潮流,让传统美德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由保洁员吃学生剩饭引发的思考》也由一组连续报道演变成一场持续的社会大讨论、一次有声有色的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行动,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第三,坚持责任至上,还原事实真相,推动问题解决,彰显社会正气。

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最大程度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并推动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媒体肩负的社会职责,也是中央电台发挥舆论引导力、提升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中央台2012年获奖作品《烟台富士康雇佣大量未满16岁学生军(上、下)》,独家曝光知名企业富士康雇佣大量未满16岁学生军的情况,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记者的暗访过程异常艰辛。记者经缜密的前期“侦察”,摸清了在生产线上都有哪些学校的学生,学生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并用特殊的采访设备,拍下了富士康正在赶工的产品。在流水线上,记者还暗访了富士康的多名工作人员,核实了相关信息。此外,记者走访了烟台市开发区政府多个部门,核实了政府为富士康摊派招工指标的信息,招工任务和“年终奖金挂钩”,并初步调查了富士康用工缺口的数量;记者暗访了一所涉事学校的系主任,了解到学校也被下了“死任务”,最多的学校去了3000多人,学校已经为此事停课,该校未满16岁的学生共有五六十人;记者暗访了一位为富士康招工六年的中介人员和一位前来“充人头”的嫌疑犯,调查了富士康招工乱象。

节目播出后,网络广泛转载,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华尔街日报、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国际金融报等国际媒体跟进报道,国内主流媒体播发评论。

在舆论压力下,富士康公司紧急叫停招聘未满16岁学生,并展开全国范围调查,正式回应中央台:报道属实,承认非法使用童工500人,最小仅14岁,对此违规现象“负全部责任”,对所雇用的未成年学生工表示抱歉。

因记者曝光富士康雇佣大量未满16岁学生正在赶工的产品是日本任天堂即将上市的一款游戏机,日本任天堂也对事件发表声明称:“作为一家全球化的企业,对于这起事件也负有连带责任。”至此,中央台充分发挥了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推动了问题的合理解决,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四,服务对象人群,让报道入脑入心。

中央电台肩负着对台湾广播、对港澳广播,以蒙、藏、维、哈、朝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对民族地区广播的光荣使命,目前海外落地工程也取得积极进展,藏语广播、维语广播分别在尼泊尔、土尔其落地。中央台的对象性广播节目是密切联系特定地域和人群、代表党和政府发声的重要阵地。

中央台2013年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访谈节目二等奖的《追寻幸福生活——佛教生命观解读》收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中国民族广播网制作了相关专题,不仅呈现了三期节目的访谈音频,还将三期访谈节目全部整理成文字、配图片发布在网上进行深度报道,后续将相关内容不断进行翻译扩充到此专题中,使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专题推出后,人民网藏文版、中国西藏网等纷纷转载。

愿新闻界各位同仁,更新传播理念,拓展传播途径,秉持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把握好时、度、效,以快捷真实的报道、权威公正的言论、清新平实的文风赢得受众,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不懈努力!


编辑:职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