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校园 >

高校“大思政课”第二期教育活动在西安八办举办

讲述抗战烽火中的教育长城 —— 西北联大的精神传承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任俊丞 时间:2025-10-30

1.jpg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作为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秘书处,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重任在肩。10月28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指导,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主办的高校“大思政课”第二期教育活动在西安八办开展,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炜作为受邀嘉宾走进纪念馆,将一所诞生于特殊年代的特殊大学的红色故事娓娓道来…… 

扎根汉中 保住北方高等教育火种

10月28日下午,在古城西安,回升的气温驱散了连日来雨天的阴冷,秋阳暖暖洒落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石砖上,渐次泛黄的叶片簌簌飘落,点缀在这座古朴的院落里,隔壁不时传来孩童清亮的读书声。讲座中,张炜以姚远领衔编著的《西北联大通史》《发现西北联大》丛书为蓝本,从五个方面讲述了西北联合大学的故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离开故土,辗转北平、西北、西南地区。卢沟桥事变打响全面抗战的号角,平津沦陷让北方高等教育岌岌可危。为保住教育火种,多所院校整合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后又吸纳几所专业学院加入,一场被称作“文军长征”的西迁就此开启,宏大又悲壮。“当年师生们历经艰辛在西安聚首,可日军的逼近让西安也陷入危险境地,大家只能再次出发,翻秦岭、沿褒斜道南迁汉中,最终在汉中城固成立‘国立西北联大’。”张炜讲述道。

出于扎根西部的需要,1939年8月,西北联大“一分为五”,设立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受办学条件差的限制,联大采取“一校多区”的办法,校部和各个学院分散在当地的考院、文庙、教堂甚至武侯祠里,条件虽然艰苦,但联大的师生却依旧坚持学习与进步,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

这场组建与拆分为中国高等教育保存了火种。张岂之先生说:“不管是西南联大的南渡北归,还是西北联大的扎根西部,同样是中国抗战精神的最高表现。”

弦歌不辍 抗战中的育人与治学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文字或许有些时候是无法打动人心的,但歌曲却一定可以引发共鸣。再提及西北联大的贡献时,张炜现场清唱了这首《松花江上》。每个字都裹着沉甸甸的情绪,将深埋心底的家国情怀融入了歌声中。“这是张寒晖 1936 年底于西安二中创作的经典传世之作。在西北联大动员了不少民众抗日以不同形式凝聚抗战意志的过程中,这便是其中之一”张炜说道。

5.jpg

在抗战期间,西北联大成功保存了文脉火种:在许多高校停办解散之际,联大坚持“弦歌不辍”。它完整保留了北方顶尖高校的师资与学术传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宝贵的文化血脉。国立北洋学院是中国政府办的第一所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为我国近代国立高等师范教育之开端。国立北平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文、理、工、农、医学科唯一综合大学,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公立女子师范学堂,私立焦作工学院是我国最早的矿冶学院……这些都是当时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

西北联大在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上均取得了卓越成就。抗战期间,该校汇聚771位教授及3189名教职员工,培养9289名毕业生。学子们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加入远征军抗击日寇,或投身后方兵工、铁路等民生事业。即便条件艰苦,西北联大仍取得70余项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正如西北大学姚远先生在《西北联大简史》中所写:“如此巨大的学术贡献,产生于日机轰炸之下,产生于辗转数千里的大迁徙途中,产生于泥巴茅草屋和破庙旧祠的教室之中……产生于‘水煮白菜一口沙’、‘长袖变短袖’‘昼夜灯火无眠’的近万名优秀学子之中”,这份坚守与担当,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抗战胜利后,不少当初西迁的院校回到原址重建,慢慢发展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多所知名高校;如今全国(尤其是西部)有30余所大学,都和西北联大有着剪不断的历史渊源。它的建立既保存了我国教育的火种,同时也在当时贫瘠、落后、广袤的西北地区创建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为全国均衡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神永存 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北联大曾在我的家乡汉中办学八年,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谈及西北联大的贡献时,张炜说:“西北联大在人文社科领域、自然科学领域、工程技术领域、农业技术领域、医学领域等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它之所以能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除了学术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外,更重要的是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孕育出了西北联大精神。”

3.jpg

西北联大精神可概括为:爱国奉献,教育救国;团结互助,共克时艰;勤奋务实,自强不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它时刻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张炜表示:“出于乡土之情和铭记历史的强烈愿望,我先后策划了《国黉播迁——西北联大通史》《发现西北联大丛书》《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其中《西北联大通史》《抗战大迁徙实录丛书》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支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张岂之先生也称赞我:有乡土之情,有政治眼光,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西北联大的故事讲完了,虽然烽火已熄,但精神永存。它使我们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这份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属于我们的华章。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任俊丞 文/图

编辑:子墨           责编:小木           终审:慕瑜

上一篇:西乡县沙河镇中心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