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地区发现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聚落遗址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任俊丞 时间:2025-11-13
11月12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了解到,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历时六年在榆林境内开展田野考古调查,截至目前已发现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聚落遗址。
城址,一直是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核心要素之一。20世纪,全国各地陆续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城址群,但作为仰韶文化发源地及核心区的陕西地区始终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址。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发掘了清涧李家崖商代石城,但陕北一直未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夯土城址或石城遗址。 2000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环境、生业与文化研究”专项,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陕北终于“破零”——在无定河支流—大理河流域和榆林各县陆续发现30余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城。2019年,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开展“榆林地区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专项考古调查”工作,至2025年8月结束,考古勘探结果丰富。
榆林地区是中国史前石城分布的核心区 “榆林面积广袤,地形复杂。照以往经验,榆林史前及商代石城主要分布于河流交汇的夹角处。因此,我们请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制作了榆林水系图,结合奥维地图,对河流交汇地点的山峁开展考古调查。”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项目负责人康宁武介绍说。据悉,考古勘察队采取了“分步走”的工作策略,依照既有水系分布图,形成“榆林史前石城分布总图”。 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此次考古调查共发现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聚落遗址。其中,榆阳区30座、佳县64座、神木市89座、府谷县41座、米脂县39座、横山区63座、绥德县78座、清涧县73座、子洲县69座、吴堡县26座、靖边县1座。目前,邻近的内蒙古中南部、晋西北大约各发现史前石城约20座,陕西延安发现3座,冀西北的张家口地区只发现邓槽沟梁1座。 据介绍,榆林史前石城按照面积可划分为5个层级。第一层级城址面积为400万平方米以上,这一层级只有神木石峁遗址,年代为龙山时代晚期。第二层级城址面积为100万~150万平方米,如仰韶晚期至龙山早期的佳县乔家寨、龙山晚期的府谷寨山、善家峁等,目前共发现9座。第三层级城址面积为50万~100万平方米,数量约29座。第四、五层级石城的面积均小于50万平方米,数量约534座,其中最小的城址面积仅2万平方米。 “这些石城遗址的发现极大地证明了,在陕、晋、蒙、冀四个省区中,榆林地区是中国史前石城分布的核心区,而且各阶段石城群落中,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石城也位于榆林。”康宁武说。
龙山早期榆林史前城址数量最多 榆林地区石城聚落的年代应为公元前2800~前1000年,大约延续了1800年,初步可以划分为:仰韶晚期、龙山早期、龙山晚期、二里头晚期及商代四个大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仰韶晚期受到甘青宁、燕辽、华北、中原、海岱地区的文化影响,其文化内涵应属于仰韶文化在北部边缘的区域类型,且这一段的石城数量极少。榆林史前城址数量最多的时期则是继仰韶晚期之后的龙山早期。 作为龙山时代的最初阶段,龙山早期以佳县乔家寨、横山金山寨、瓦窑渠等遗址为代表。其中在乔家寨遗址发现的数件最早形态的陶斝裆部和尚未消失的尖底瓶等器类组合,是具有标识意义的器类。此外,陕北及河套地区的尖底瓶沿用至整个龙山早期,比陕晋豫地区尖底瓶沿用时间长500年左右,与陕晋豫地区出现了一定的文化分野,加上石城的大规模出现,标志着以榆林为代表的河套地区不再是陕晋豫地区的文化边缘区和附属区,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亚区。 龙山晚期,石峁文化是其中最强势的一个文化类型,后期完成了对河套地区的文化整合,并受到客省庄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的强烈影响。这一时期城址数量比前一阶段略有下降,但出现了最大的都邑级城址—石峁。 直至二里头晚期及商代,很多史前石城被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分别占据,甚至沿用至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石城被普遍废弃。 通过对分布规律及历时性变迁的研究,考古人员发现榆林史前石城皆沿河流两岸分布,往往多座城址聚集为一组,周边分布着大量无石城墙的普通聚落,显示出明显的组群关系。其中石城的分布空间也发生过转移。仰韶晚期到龙山早期,石城的主要分布区域位于榆林南部,而榆林北部的神木、府谷早期石城相对稀少。到龙山晚期,榆林南部的早期石城大多被废弃或急剧衰落,而榆林东北部的神木、府谷、榆阳、佳县北部等地成为新一批石城主要营建区,形成了以神木石峁遗址为核心的史前石城分布格局。张家口邓槽沟梁石城应该是在榆林龙山晚期石城扩张背景下形成的。榆林商代石城多是对史前石城的沿用。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榆林史前石城间也存在形制上的差异,聚落轮廓有单城圈、“并联式”多城圈、“串联式”多城圈和“套合式”多城圈等多种空间布局类型,且城墙圈外还分布着无防卫设施的居住区和墓地等功能区。这些石城由早到晚经历了聚落规模由小型到大型、空间布局由简单到复杂、构筑技术由原始到成熟的变化历程,且层级分化特征逐步强化。
榆林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曾是文化边缘地带 随后成为文明高地 “我们认为这些史前石城是在燕辽地区文化西进的强烈影响下出现融合产生的。”据康宁武解释,“从仰韶时代早期后段开始,陕晋蒙交汇的河套地区就已经是仰韶文化即史家类型和东庄类型移民占据的区域。经仰韶文化庙底沟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前段,这里都是仰韶文化的北部疆域。在长达约1500年的时段内,河套地区仰韶文化并未演化出使用石材构建房屋、墙体、墓葬的传统。” 据康宁武介绍,从宏观的时空视角来看,榆林及河套地区所在的黄土高原与燕辽地区的早期文化互动历程大概可分为三大周期,石城的出现和传播出现于第二、三周期。大约距今4100—3800年之间的第三周期,黄土高原以陶鬲、甗、绳纹夹砂罐为代表的石峁文化向东扩张至冀西北及燕辽地区,导致张家口邓槽沟梁石城及典型石峁文化陶鬲的出现。此后,陶鬲、陶甗、夹砂绳纹罐等源自黄土高原的典型文化要素和石城出现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 此次发现的573座史前至商代石城遗址,为全面厘清中国北方地带史前城址的起源、发展、传播与演变提供了全新信息。以榆林为重心的河套地区,在仰韶文化早中期曾是各区系文化的边缘或附属地带,文化与社会进程长期落后于各文化中心区。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这里聚落骤增、石城群落突现、聚落层级分化显著、礼制要素高度聚合,已然迈入早期礼制社会,成为新的文化中心与文明高地。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种文化地位的突变与社会进程的突进,与燕辽、华北、西北乃至南方地区对黄土高原的文化影响紧密相关,既是观察黄土高原文化地位兴衰周期的重要切入点,更是探索中原夏商文明重要源头的关键线索。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任俊丞 编辑:子墨 责编: 晓佳 终审:慕瑜上一篇:陕西清涧寨沟遗址考古新发现:商代边陲青铜文化高度发达且具独特性
下一篇:没有了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 |
|
主管单位: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25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