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汉中历史:培根固基兴教育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振峰 时间:2020-10-14

清嘉道时严公如熤,在陕南任职二十余年,他非常看重教育,视教育为国家元气,其积极贡献令人赞叹和钦佩。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704.jpg

汉中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豪杰云集,故事如歌!地处秦关蜀门、接陇通楚要冲,屡遭战火兵燹,汉中文教此起彼伏,时有断续。宋时文同到汉中任知府,看到城中学馆规模狭小,房舍破旧,学生不多且年龄差次,他认为舟车四通土沃俗美的汉中,不应"饶财少文,未有进士",于是修缮学馆,专设学官,劝督生童上学,"风俗寝改,向学为多"。明清两朝,在府厅县均设有专司教育的官员,明洪武二十五年,著名大儒方孝孺到汉中任府学教授,当时"汉中山郡荒僻,士人鲜知学",方教授给学生们"讲解文义,至暮无惰容。由是,山南皆向学"(《汉中府志•秩官•方孝孺》),汉中民众建方公祠祭祀五百年。明洪武起,汉中本地农民起义发生多次,后又是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白莲教等兵事连绵,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教育跌入低谷。清嘉庆年间严如熤先后在洵阳、定远、汉中任职,当时的陕南,无论府学和各县厅儒学,还有各类书院都是破败不堪、千疮百孔,学生很少。严公筑城寨、编保甲、安流民、拒兵匪、修水利、促农桑、赈灾民,等等,他还抓了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教育。他在洵阳、定远都修复了当地公办儒学,支持兴办义学、书院。他亲给学生讲经史子集、孔孟老庄。他指导学校制定规条,形成规矩、以利长远。他帮助学校解决经费、田产、教材等,使其良性循环、不断发展。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717.jpg

汉南书院中的孔子塑像

宋代以来,府县官学陆续建立,为培养人才、推进文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屡遭兵火,屡次恢复,艰难发展,史不绝书。我看史志,汉中明清两朝许多职官捐资助事,主是修助学校、筑固城墙、赈济灾民。严如熤嘉庆六年任洵阳知县、八年任定远同知、十三年任汉中知府、道光元年任陕安道(管汉中、安康两府,仍驻汉中),多次捐出薪俸主要用于以上三项。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738.jpg

汉南书院的二门

他把教育作为重要公事,采取多种措施修建府县儒学。严公多次亲自到学堂讲课,以倡向学上进之风。他在各学校推行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还督导各学校联系实际制定规矩,如每年二月开学,十一月散学;每月十三日官课(官员讲课),前一日学校提醒官府;每月初三、二十三日山长(校长)讲课,学校发功课簿,上课内容、习字若干、读诗哪几首、看史传哪几页,均要在簿内按日记清,每月初一山长抽查,"载虚无实功者,初次罚跪两次……"(《府志•书院规条》)。"规条"对培育学生人生方向、养成知书达理行为都有具体要求。如"出入必禀明山长,端立肃揖,衣冠不必华美,亦要洁净整齐,彬彬雅雅,方有士人气象""义理愈研愈精,古人勤学好问,若知半解,便侈然自足,有何进境?""功宜专精。汉时大儒,董仲舒、刘向只通一经,明礼达用,取之不穷""过当改。谁人无过,有过不改,是为怙恶……若友规我,即或失实,不可生厌心、愠心,闻过则喜,自然学业日进""志宜立。程明道十五岁,便要做圣贤;范文正公作秀才,便以天下为己任""习俗异化。明礼让,息忿争,存仁恕"(以上均见《府志•书院规条》)。另外,对府县儒学和各类书院、义学的田地财产数量、方位四界、计息、开支、日常管理和山长、老师的束修(薪酬),等等,均有具体规定。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753.jpg

汉南书院中的房屋及碑记

说到严公兴办教育,曾在陕南享有盛名的"汉南书院"不能不提。汉南书院的"嘉道中兴"与严公则有直接关系。清乾隆四年(1739),陕安兵备道副使岳礼(正白旗人,守正不阿)、汉中知府朱闲圣(浙江山阴人)、南郑知县侯天章(四川涪州人)在汉中"北城废祠创斋舍,缮门垣,集诸生讲习其间,额之曰'汉南书院'。副使岳公礼倡首购学田,抚军崔公助白镪三百,郡县共襄其事,置膄田一百余亩……熠承乏兹郡,相院基过于湫隘,捐资购院西王姓地,改建大门、二门……"(《汉中府志•学校》)。1739年,岳礼首倡、朱闲圣知府、南郑知县侯天章等官员响应并捐出银钱,陕西巡抚崔公(旗人,未查到名字)大力支持,慷慨捐银三百两,辟废祠庙为学堂,起名"汉南书院",置学田一百多亩,设山长、监院、管院、礼节、催租、门夫、守夫等,当年首批生童60多名。嘉庆初年,白莲教军攻打汉中,清军云集战事激烈,书院废弃房舍被毁。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805.jpg

汉南书院内的小桥和树

四年(1799),陕甘总督松筠驻汉中指挥作战,见书院破败即捐出俸禄,请儒师、召童生,命汉中知府赵洵清查官地、指定学田,汉南书院得以恢复。十三年,严如熤到汉中任知府,认为书院规模狭小且低洼潮湿,即带头捐出俸银,南郑知县杨大坦(甘肃高台人)等官员、士绅也捐资共襄,共筹得白银1500两,严公还从官费中拨款补贴。严公亲自规划,着专人经管工程,改建了大门、二门,新建了文昌祠、奎星阁及斋房等,规模扩大至七大院百余间房,书院进入了昌盛期,陕南以及川北、陇南学子纷纷前来求学。史载,科举考中进士14名,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摇篮。嘉庆时期洋县岳震川、李友竹、城固韩履宠、南郑陈道坦,咸丰同治时西乡李文敏、城固王烈、陈才芳,等等,在书院或上学或讲学,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之士。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名为汉中中学堂。

微信图片_20201014085811.jpg

汉南书院中的花园

汉南书院还收存了许多文献,如清嘉庆严如熤原辑、城固高万鹏补注的《山南诗选》,这是山南(汉中、安康)历史上第一部诗选;清同治年罗秀书等人编著的《褒古古迹辑略》,此为研究石门石刻的要籍。

严知府当年写诗《示书院生徒》,府署以官文发到府县各书院,表达了严公对汉中的深厚情感和对学子们的殷切期望。

示书院生徒 二首

敦朴民情与古同,我来汉江景王风。

愿将麟趾千年瑞,消尽狼烟万点红。

芳树成行栽棫朴,青峦不断接岐丰。

逵林知有干城寄,喜听弦歌到耳中。

名山风雨忆吾师,掘宦宁忘北面时。

吏不诗书真是俗,士能忠孝始为奇。

灵光夜吐终南穴,锦浪春潆汉水池,

自古三秦钟秀杰,瓣香云麓许分支。

二百年前汉南书院的盛况已随清风逝去,大门、二门、教员院、莲池等,以及许多石刻遗存至今,隐约可见往昔的辉煌。当时不易,后人当知。现在的汉中,早已今非昔比,各类学校多达数千,文教事业欣欣向荣,这般繁昌好景,严公若有知,一定会由衷高兴!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