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视觉 >

古早中国——余平·古民居摄影展 6月6日西安见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赵梓希 时间:2018-05-29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赵梓希)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古早中国——余平·古民居摄影展”,即将于6月6日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三楼举办。

余平摄影作品

本次展览由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罗宁馆长担纲策展。诗人学者沈奇出任学术主持。展出作品,系余平集二十余年聚焦中国传统民居,予以抢救性的保护之珍贵记录的精萃呈现,具有当代摄影与历史档案的双重意义价值。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余平

余平,1958年出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古镇专题小组”成员。

 

本次展览学术主持诗人学者沈奇谈到,百年中国,于古今纠结、东西彷徨中,到底还是结果出今日之繁荣昌盛。只是一旦置身于其中,一时将这繁华看尽,却又无端生出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文化乡愁,时时才下心头又上眉头。我们得到的是什么?我们丢失的又是什么?两种文明,不同的“栖居”方式,将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史和文明史,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界面”,其中改变的不仅是人文景观和文化语境,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感知方式和表意方式。繁华看尽眼睛何用?集室内建筑设计艺术家和摄影艺术家于一身的余平,用他的作品——作为室内建筑设计艺术代表作的“瓦库”系列,和作为摄影艺术代表作的“中国古民居”系列,于脱势就道而反常合道处,深切呼唤——还乡的路从来转身即就。这种文化理想之于余平,渐次凝聚为从精神视野与美学维度的双向探求,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主流时尚之外,为我们提交了一份有关建筑美学之“秘响旁通”的“心理坐标”,以此链接传统中国建筑美学之历史记忆,勾连当代中国建筑美学之人文关怀,可谓孤迥独存而卓然高致。

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其实在更高层面上来说,更是“心觉艺术”——种“灵视”的文本化显现。凡艺术,大体皆由“显文本”与“潜文本”合体生成。摄影艺术的显文本,是“影象”的“拍得到”与“拍不到”,以及取舍与构成中,拍得高级不高级——种“手眼”的经验之修为;摄影艺术的潜文本,则筑基于“心象”的深浅有无,而决出“想得到”与“想不到”,以及动念与构思中,想得高级不高级——种“心眼”的修为之经验。摄影的位格由此分层。欣赏余平“中国古民居”系列摄影,无疑是在阅读一部融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为一体、或者说融“纪实”与“抒情”为一体的“史诗性”作品。“他”是“纪实”的——长达近十多年的“田野考察”,唯聚焦一个题材:中国古民居典型采样;实地调查,实景拍摄,实物体验,实体对话,实心实意地眷顾、挽留、摄取、存档,进而规模化、谱系化、经典化。正是有了这样“心眼”独具的“纪实”,当作品中的许多“实景”物事已不复存在时,这些文本化的艺术“档案”,便成为孤本独存的历史印证;“他”又是“抒情”的——长达十多年的“田野采风”,只钟情一个主题:中国古民居人文价值;天籁、地籁、人籁,清音独廻,天心、地心、人心,境界别开,进而经典化、谱系化、规模化。正是有了这样“手眼”独到的“抒情”,当作品中的许多“人文”蕴涵已不可再现时,这些艺术化的文本“个案”,遂成为孤迥独存的摄影绝品。史诗由此构成:从纪实性的“宏大叙事”,到古歌般的“诗性咏叹”,脉络与细节,格局与韵致,一一经由余平式的摄影语言之形而下又形而上的“呈现”与“表意”,开启与活跃我们的记忆和联想,使我们慨叹并欣慰于:我们当下的生存,原来还有如此厚重的历史“谱系”与如此生动的历史“踪迹”,为文化底背和精神支撑,而值得我们追忆与珍惜!

知传统而明现代——基于如此人文情怀,以中国古民居“田野考察”,为自己的摄影艺术安身立命的余平,具体于作品的语言形式,选择了融古典风格和现代意识为一体的史诗性位格,以此获求,既有稳得住重心的“宏大叙事”,又有经得起品味的“诗性咏叹”。既是“田野考察”,就须“言之有物”。具体到余平的“选题”,这“言之有物”,还得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以记实为底本,广搜博采,从“拍得到”中提取精华,以凸显强烈的历史见证性和现实提示力量。这样的前提,决定其创作“手眼”,必得“坐实”而后“务虚”,玩不得别样的“花式”。而同时,从一开始,余平就将这一谱系的创作,定位为既是人文纪实又是艺术创造的高端位格,于“言之有物”为物传神外,还得注重“物外有言”,以图为此一类摄影艺术,在奉献别开一界的人文价值的同时,更增华加富别开一界的审美价值。写实而非实写,抒情而不滥情;还原物象,强化质感,影调凝重而不乏锐度;潜隐诗情,弥散画意,构图单纯而别具格调;本于对传统建筑材料本身的感觉,却又通过微妙光影,衍生纯粹视觉之美感;忠于对民居建筑现状本来的感受,却又经由独特视角,延伸幽邃历史之联想——恍若游子归乡,天心回家,那种久违了的感觉,借用日本花道大师川濑敏郎的话,“彷如眉心落下一滴清净的水通过身体”!如此令人深度“走心”的审美反应,源自作者创作中的“走心”深度。余平拍“中国古民居”,既出于人文价值理念的抉择,更出于发自内心的热爱与理解,特别是对传统建筑材料中,所包含的生命亲和性、文化血缘性、及其肌理质感与光影美感的钟情——聚焦土、木、砖、瓦、石,余平的“心觉”格外敏感而充满激情:在余平看来,这些传统材料,不仅是人类文化之器物层面的“原点”所在,也不仅是中国古典文明之“踪迹”所在,而且天生和人亲,也天生和自然亲,和人的心境与自然语境亲——“太阳照在冬日土墙上的那种喜庆气,是任何其他建筑材料难以相比甚至无法获取的!”当余平谈及创作体会,如此动情地溢于言表时,我顿时明白那些光影中的土、木、砖、瓦、石,如何能由纪实性的“宏大叙事”中,流荡出古歌般的“诗性咏叹”。

一切艺术作品,是否经典,是否达至传世之境,无非两点:一是文化内涵孤迥独存,二是艺术品格卓然高致。回头再读余平的“中国古民居摄影”,重新领略余平用镜头与大地共同完成的作品,自会了然其经典意义之所在——这些从“文献”中涌溢出来的“艺术”,这些从“废墟”中打捞出来的“艺术”;这些有如从大地母亲怀抱里跑出来的孩子,这些被现代化栖居中的人们忘掉甚至遗弃了的孩子;这些内涵“生命记忆”、“自然基因”以及“文化血缘”,和我们一样有过“生命过程”的中国古民居之残存的“活材料”——材料中的人文,人文中的精神,精神中的灵魂,灵魂中的信仰,以及等等……皆经由余平的“心眼”和“手眼”,在他的作品中得以重生,进而规模化、谱系化、经典化,焕发出内在的人文价值和记忆美学。这是来自“上游”的摄影艺术——精神的上游,文化的上游,艺术的上游,清流一溪,洗心清脉;这是来自大地的艺术摄影——接地气,接根气,接底气,深心静力,脱势就道,史诗之作,偏于朴茂而平净中得力。而最终,这些体现在中国古民居中的土、木、砖、瓦、石之光影谱系,不但成为余平室内设计和摄影创作的灵魂密友与精神导师,且耀然为当代摄影艺术别开一界的杰作,进而发挥其正本清源的作用,接应我们的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及人文愿景,于内化现代中再造传统,而师古玉今,生生不息。

余平摄影作品

余平摄影作品

谈及古民居启示,余平说,在我眼里,古民居最具原创性。它是先民们在当时唯有原始资源可利用的条件下,呈现出的智慧结晶:其“形”鲜活;其“色”单纯;其“质”生动。这里的鲜活、单纯、生动,源自于就地取材,因材起意,因地制宜的原则。讲节俭,讲实用,讲工匠精神。古民居启示着我的设计。

自第一个实验性设计“瓦库”开始,不再为“创新”而“创新”,让设计回到“适用”上来,以不同现场为不同创意起点,克制性地使用物料。将原本在意识中可以开离的“形”、“色”、“质”融为同体,一片瓦、一块砖,都可能成为用心之材,在限制中求突破。坚持选用具有生命属性的木、砖、瓦、石、棉布、涂料等材料,让它们与室内的阳光、空气产生生活历程的关联,即而由时间又不断产生“踪迹”之美。找到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让“室内长寿”。我相信老房子只要被热爱生活的人使用着,就一定是越老越珍贵。

十多年来,分别探索性完成“瓦库”、西安左右客、南京花迹酒店等系列设计作品。先后荣获:亚洲最具影响力设计奖•可持续发展特别奖,第20届安德鲁马丁国际室内设计奖,台湾金点设计奖,国际生态设计奖•最佳生态洒店设计奖,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金堂奖,金艺奖亚太洒店设计大赛•金奖,中国首届地域文化室内设计大赛•金奖,2012中国室内设计年度评选·金堂奖•年度设计人物,2016中国室内设计十大年度人物等。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