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绥米唢呐 ——黄土地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魏韬 时间:2022-06-10







  对于一个陕北人,特别是绥德、米脂一带的人来说,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唢呐就伴随着他一生的旅程:自降临世界第一声啼哭,唢呐就跟着鸣起迎接新生命的第一声响;家有老人寿诞庆贺,儿孙共聚一堂,唢呐变成了祝福老人高寿健康的吉祥语;祭祀祈福时,唢呐助兴将真诚传递给神灵;寿终正寝时,唢呐用它沉重肃穆的声音送逝者魂归仙境……
  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与陕北人独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毋庸置疑,绥米唢呐,是陕北唢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绥米唢呐传承以师承或家传方式为主,以乐班的形式演出。乐班的成员较固定,每个乐班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中出色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国家级汪世发,市级王亚青、王保国,县级20人。汪世发2012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绥米唢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
  而陕北绥米唢呐的历史,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据传,在明代戚继光将其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米脂县、绥德县相依相连,位于陕西北部、黄河西岸、无定河下游,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会地带。绥米唢呐发源地在米脂县印斗镇常石畔村,常牌唢呐也是各种班牌的总支。
  陕北绥米唢呐经过历代唢呐手的吹奏,在传承中完成了唢呐从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的漫长过程。改革开放后,绥米唢呐进入高速发展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中最主要的演奏形式。浓郁的黄土地风情韵味,鸣响着陕北人风采动人的生活情感。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融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个独特符号。
  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考究,绥米唢呐风行于陕北这一地域有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合理性。乐队以五人为演出团体,便于出行,老百姓婚丧嫁娶、生日庆典从经费开支和生活安排方面都易于接受,所以形成广泛的群众性特征;唢呐激越高亢,与陕北人的性格相吻合,形成具有黄土地人情感宣泄、精神栖息的特征。大唢呐对推动陕北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都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绥米唢呐的表现形式多样,高亢而又婉转。具体可以分为:喜庆唢呐,主要用于生日满月、庆贺寿长、婚嫁礼仪、节日娱乐、开业庆典等场合。常用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西风赞》等,以及现代歌曲。娱神祭祀唢呐,逢道观庙会、春节秧歌谒庙请神等场合,都有唢呐吹奏。常用曲牌有《开庙门》《西风赞》等。哀悼唢呐,哀悼唢呐主要在殡葬仪式上吹奏,常用曲牌有《花道子》《散白银》《孟姜女哭长城》等。
  从形式上来分,陕北绥米唢呐吹奏形式主要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动态吹奏一般随迎亲、出殡、秧歌、谒庙、请神队伍在行进中吹奏。吹奏路程不一,若遇村村相连路段,在行进中连续不断吹奏二十多里路。静态吹奏在各种吹奏场合中都有,鼓乐班在厅堂院落围坐吹奏,吹奏时间以项目仪程时间长短为准,长则2—3小时,短则数分种。近年来,则创新性地把唢呐吹奏与舞蹈等艺术相结合,编排出唢呐文艺节目,登上舞台进行演奏。
  陕北绥米唢呐曲牌丰富、风格多样。它的乐曲主要来自民歌小调、戏曲音乐和宗教音乐,具有多元文化特征。其中的代表曲目有《下江南》《哭长城》《水龙吟》《柳青娘》《千声佛》等,另外一些曲牌如《大摆队》《大楚将军》《三通鼓》《得胜回营》等则体现出强烈的军乐特征。陕北绥米唢呐传统曲牌就有七百余首,这些曲牌除了原有的专用曲牌外,大量的则和民族与戏曲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这为陕北唢呐音乐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尤其是1998年的金秋十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累累硕果,使之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先后参加了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陕西省1999年春节文艺晚会、2003年首届中国老年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巨大成功和好评,受到了组织单位的嘉奖。
  除此之外,听觉的震撼力、广泛的群众性以及反映黄土地人民精神、情感生活构成了陕北绥米唢呐的艺术特征。
  近年来,当地文化馆等相关部门,积极整理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绥米唢呐在得到相应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以新的时代面貌亮相于各种舞台,使世人对于绥米唢呐有了全新而充分的认识。如2017年,米脂普查了米脂的唢呐艺人,在世的有165人,对已故的唢呐艺人也进行了记录,寻根溯源,建立了传承谱系。出版了《米脂唢呐》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给每位唢呐乐手发放了这本书,该书集合理论知识和收集整理了完善的米脂唢呐的传统曲牌和新创作的曲牌。特邀西安音乐学院教授高晓鹏对米脂唢呐进行了数十次的培训。米脂县承办了2017年全国第二届唢呐大赛,由米脂吹打乐团参赛的、高晓鹏教授原创的吹打乐《高原闹春》荣获大型组合类一等奖。米脂吹打乐团与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携手合作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永远的山丹丹》两度荣登国家大剧院演出,在成都、重庆、贵阳、广州等城市进行了数十场巡回演出,2019年6月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进行了访问演出。米脂吹打乐团走出了国门,向世界传播了绥米唢呐。
  绥德县从2006年非遗普查以来,县上十分重视唢呐的抢救、保护、发掘和利用工作。首先开始编撰的《绥德文库》中,专门设立了《唢呐音乐卷》,由文化馆音乐干部担任主编;同时,对全县的唢呐艺人进行摸底调查,建立了绥德唢呐艺人档案,成立了绥德汉唢呐团,给团里的每个成员都建立了个人档案;绥德汉唢呐团建立以来,县政府有关领导经常过问活动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专门聘请专家作曲、编排,参加了国家级、省市级数十场重大演出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整理出版了《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将近年来的唢呐抢救保护成果加以呈现,新出版了绥德唢呐音乐专辑和代表性唢呐艺人录音专辑,为绥德唢呐的传承发展、保护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绥德当地政府还全面普查陕北唢呐传统曲牌,建立四十铺镇、义合镇、崔家湾、石家湾四个唢呐吹打乐教学传习所,并在这四个点上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整理普查资料,在绥德职教学校中开展唢呐教学,培养女子陕北唢呐乐手。建立业余女子陕北唢呐演出队,培养优秀的陕北唢呐演奏员。加强规范社会和学校唢呐培训,充分发挥传承人和传习所的作用。
  绥米唢呐这一生发于陕北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意义在于,绥米唢呐与陕北人的日常生活及社会风俗密切相关,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俗、历史、音乐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是最能代表绥米一带的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了极不寻常的足迹。它的丰富内容,基本特征及传承历史在中国整个吹打乐中实属罕见。可以说,绥米唢呐对丰富和完善中国和世界音乐史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魏韬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