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西秦新声剧团 马小课
经过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及不断吸收、借鉴戏曲等其他文化娱乐特点和形式,宝鸡社火已经成为春节和庙会期间群众异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活动。随着历史的推进和祭祀面的逐渐扩大,由起初集民间音乐(击乐、锣鼓)、舞蹈(狂欢)、诗歌、杂耍为一体的形式,发展到有固定模式的民间集体游艺活动。
一、宝鸡社火的起源和发展
《诗经·大雅·云汉》有“祀年孔夙、方社不莫”,说明早在西周时期,古人为了祈求生存、期盼粮食丰收,已经有了祭祀社神土地的活动。《礼记·郊特性》有“季春出火,为梵也”,就是说战国时期古人认为烟火通天,故祭祖祭天祭社都要点火,从而出现了祭火活动。《论衡》有述:“炎帝作火,死而后社”,增加了祭祀火神的活动。从祭社到祭火产生了“社火”这一民间风俗活动。传说炎帝神农氏出生于宝鸡,且《礼记》中记述了祭祀礼仪活动,说明社火于商周时期就在西秦民间出现。
后来结合汉代“百戏”、唐宋时期的散乐及锣鼓等元素,在祭神活动的基础上,融入戏曲、音乐、舞蹈、武术、杂技、工艺美术艺术形式,不断完善,形成升华到一种以人为表现主体,具有特定的脸谱、服装和社火把杖的流动造型艺术和综合艺术。它既是民族感情的一种宣泄,也是才智和生命力的展示,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宝鸡社火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根据表演时间可分为昼社火和夜社火;根据表演形式又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一般在农历正月庙会上游演,特别是元宵节前是宝鸡社火展演的高潮。通常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表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为一转社火。
脸谱是宝鸡社火的精华,在一张脸的整体结构中,赋予了“天庭”“地阁”“四方”“五位”等天地大象和无边无际的空间观念,将天地万物巧妙地安插于一张脸上,将一出戏、一个传说和一个故事呈现于一张脸上,所以说民间社火脸谱艺术并非是对一张脸的装扮,而是对万物的抽象陈述,对时间和空间观念的另一种体现。宝鸡社火脸谱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
宝鸡社火从妆扮到游演,有一套十分繁杂的工序和过程,并有相当多的服饰、道具、枪棒把子。由于妆演故事大多是古装历史剧和古典名著中的特型人物,所以服装头帽、武器全部是以古戏剧形式出现。社火头帽、服装、刀枪剑戟等实体与戏曲演出服装、道具有所不同,社火服装要求大气威武、色彩鲜艳,社火把杖讲究装饰夸张华丽。
民间歌谣:“昼社火、夜社火,大头娃娃抬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跷腿芯子车社火;背社火、转社火,高跷秋千山社火,竹马旱船赶犟驴,舞龙耍狮打社火;要看恶人啥下场,剖肠挂肚血社火。”这是对宝鸡社火最形象的概括。
二、宝鸡社火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有传承和久演的宝鸡社火有天王镇天王村的车社火、高跷社火,曹家沟的马社火,磻溪镇双基堡村的高芯、山社火,西部山区凤阁岭镇毛家庄村的黑社火,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
宝鸡市近年来在“民保工程”中下了很大功夫,投入巨资、聘请指导专家对社火的脸谱、服装、把杖等三要素进行重点保护。例如陈仓区天王镇天王村近年来自制的头帽就多达40多顶,把杖器具多达100多种,并对其进行了改良和创新,更显雄伟大气、威风凛凛。2003年宝鸡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民间社火艺术之乡”,2009年宝鸡市陈仓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社火艺术之乡”。“宝鸡社火”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后,陈仓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是确定宝鸡民间社火重点保护村和重点保护项目,命名传承人,为保护工作夯实了基础;二是举行一年一度的宝鸡社火展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充分调动民间社火组织和民间社火艺人的积极性;三是以宝鸡市西秦新声剧团为基础,组建了“宝鸡市民间社火艺术团”,致力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鸡社火的挖掘整理和排演工作。坚持宝鸡民间社火传统特色,不断提高民间社火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使宝鸡民间社火成为国际文化品牌;四是保护资金的持续投入,为宝鸡社火保护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从2004年起,近20年来,宝鸡市民间社火艺术团先后参加了德国柏林艺术节、澳大利亚悉尼“鼓舞中华、唱响陕西”春节陕西华人大巡游展演、英国爱丁堡第60届国际军乐艺术节、香港东亚运动会闭幕式、北京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中央电视台春节歌舞晚会、中国首届社火艺术节、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界博览会、文化和旅游部“春雨工程”文艺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项目开幕仪式暨陕西省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等国内外大型演出290多场次,多次被国内外大型媒体报道,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近年,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农业快速转变为现代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逐渐消失,对民间文化和艺术造成极大的冲击,宝鸡社火原有的广泛群众基础开始解体,组织社火、观看社火的热情逐步减退,特别是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快捷化,让年轻人对社火兴趣大为减弱;社火表演的形式、内容、规模、创新程度逐年呈萎缩趋势,社火的服装、把杖逐渐被戏曲舞台服装道具所代替,逐渐失去原有社火新、奇、险、怪的特色。就其表演形式而言,原始的山社火制作技艺濒临失传,相关的器具损毁,游演所需要的空旷地带十分稀缺;马社火游演必备的马和骡子在农村几乎绝迹;车社火原有的木马车已被农用车、拖拉机等替代;高芯社火由众人抬的架子变化为机动车上固定的架子等问题,除高跷社火和血社火仍然保留其原始的风貌外,其他类型的社火已经失去其原有的风貌,濒临失传的危险。
同时,社火保护还面临其他问题。一是缺乏研究宝鸡社火的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使得建设宝鸡社火艺术馆和宝鸡社火生态保护区等中长期保护计划和措施无法实施;二是许多实物资料得不到及时收集整理和有效的保护,部分已失传或濒临失传;三是“宝鸡社火”传承人队伍建设滞后,没有国家级保护传承人,健在的几位传承人已年过古稀,传承面临断档,后继乏人;四是没有系统的资料库,社火的历史资料(图片、录像、教材)几乎没有;五是宝鸡社火理论研究仍处于散乱、低层次、无计划、无目标的现状,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宝鸡社火的发展。
三、宝鸡社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保护宝鸡社火是保护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宝鸡社火的内容丰富,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及远古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大部分流传于民间,史籍中记载较少,通过社火扮演一代一代流传和保存下来。社火装扮、游演过程包含了音乐、舞蹈、宗教、美术、工艺、武术和隐语等多种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元素,也通过一代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保护宝鸡社火既是对民俗活动传承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传统和农耕文化的必然要求,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此外,保护宝鸡社火还可以探索其艺术特点和内在规律,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使其在保护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保护宝鸡社火对保护宝鸡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宝鸡社火对外交流演出是提升宝鸡知名度的主要方式之一。
宝鸡社火非遗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通过科学有效的保护,使宝鸡社火能够原生态地保存、传承其组织游演形式,要坚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和谐共存的方针。坚持真实性和整体性。正确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努力寻求新环境下传承与传播的有效方式,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为宝鸡市民间社火艺术团一员暨领导者,根据社火与戏曲具有不解之缘的特性,笔者对宝鸡社火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1.成立宝鸡社火研究会,集中管理宝鸡社火传承人档案,开展宝鸡社火研究交流工作。
2.按照国家、省、市、区等不同层次,制定宝鸡社火传承保护责任书,给予不同的传承保护经费和生活补助。
3.按照宝鸡社火的不同种类,分马社火、车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山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七个品类对传承人保护,通过社火展演竞赛,对传承人群体进行表彰激励。
4.坚持合理开发利用和注重实际原则,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整合开发宝鸡社火精品节目和艺术产品,加强对外交流和推介;从实际出发,建设宝鸡社火原生态保护区和各类社火传习所,注重民间性、艺术性、地域性、群体性特征的保护。
5.构建宝鸡社火综合信息平台,对宝鸡社火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宝鸡社火的资料整理;编写培训教材,举办高层次学术研讨会和培训会;利用三维动画技术与VR虚拟现实技术拍摄、录制、编辑专题片。
编辑: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