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象牙塔尖里的木版年画

来源:三秦都市报 作者:李宗华 时间:2021-02-18

093d261822e69bf5b670a90f21ea9344.jpeg

年画作品


过了腊八,年就近了;没到元宵,年不算完。

汪瑞和他的木版年画理应进入“旺季”,现实却是春节已然过半,一直是忙一天闲一周,一如这乍暖还寒的天气。

物质上的丰富让年味都逐年变淡,何况这恍如隔世的木版年画。

但是,汪瑞对年画的热爱,不曾有冷热之分,亦无淡旺之别。

只缘,纸马是少时的记忆,年画是现在的事业。

4e68a244a72359d8715c76ea9bbeede4.jpeg

沥金


儿时记忆催生中年愿望

“年画之于我,算得上是再续前缘,我对于年画,可以说是落叶归根。”春节前,汪瑞在民乐园文化街上的西安非遗形象店瑞丰堂木版年画社接受采访时,开篇介绍便十分严肃和凝重,“近几十年,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态在做这件事,如今的木版年画只属于极少数人,是一门象牙塔尖里的艺术。”

1967年出生的汪瑞,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却依然痴迷于木版年画的收集和研究中,具有不知天命的倔强性格。“多少人一辈子没做成一件事,我,一定要成为那个例外。”

出生在西安的汪瑞直到上大学翻阅资料再次看到木版年画的文献资料,蛰伏了十余年的木版年画情结在那一刻复苏,那一年,汪瑞18岁。随后他查遍了西安各大院校的图书馆,铢积寸累集腋成裘。数年来,终于积累了较为系统的文字和一定数量的实物,却发现这些资料还是不能还原出木版年画当年的原貌。一些年画只有标题没有注释,有的年画经过多次翻版,图案模糊线条残缺,完全无法体现木版年画包罗万象的民俗文化内涵。

5ed0d5eb3c55c93584409de7ea272fe5.jpeg

髹彩


走遍全国抢救式考察

1996年,他一边做装修装饰生意赚钱,一边将考察木版年画现状的计划提上日程。

青海、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他沿着黄河从源头一路走到入海口。然后又去了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10年间,只要有年画线索的地方,一处也不放过。

大量走访之后基本掌握了木版年画的发展脉络,汪瑞决定最后一站放在祖居的北京东四条汪纸马胡同,然而时过境迁,那条不足500米从元代延续到民国经历了几百年变迁之后的街道,早已物是人非。

“木版年画是民俗、历史、人文、地理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没个十年二十年的研究,是厘不清楚的。”

总结其他产地年画的特点和艺人的讲述,汪瑞开始着手复原汪氏纸马年画。

1ae71cd65cd11886e13e35d8906113f1.jpeg

刻版


重现家族年画精华

“民国早期以前,纸马年画是民间十分常见的生活用品,过年、祭祀和节庆中都需要,尤其是节庆,比如新房落成、庆生、开业等等。”汪瑞说,要重现失传的年画,除了了解木版年画的来龙去脉和其蕴含的文化,技术上也十分重要,画稿、过稿、线板(刻板)、套色,每一步都要从头摸索。

“画稿要了解创作意图和初衷,过稿相当于将绘画‘翻译’成雕刻,最为重要。”汪瑞介绍说,传统的木版年画刻板只有一把“拳刀”,不同于西方有数十种不同形状和规格雕刀的现代工艺,十分讲究功底,“一把刀雕出来的印版,能最大程度保留其粗粝与古拙的味道,现代工艺容易将内涵都雕‘死’了,没有精气神。意境这种东西往往只可意会无法复制。”

“为了走访调研,我十年间几乎走遍全国,花费超过70万元,现在年龄大了,除了过稿必须自己上手,画稿和美院合作,雕刻就交给国内顶级雕刻师去完成,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样呈现出来的东西更接近于完美。”

近年来,已经两鬓染霜的汪瑞主要着手重现祖传的纸马年画“京百份”,将这一延续千年之久的民族文化载体,重新复原并呈现出来,“这和经济利益完全不搭,绝对赔钱的生意,完全是一种家族使命感。”汪瑞说。

809286b4744af46cafb97c15a967fe36.jpeg

对版


不刻意传承才是最好的传承

数十年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汪瑞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走得充实和笃定。

汪瑞的瑞丰堂年画社一共3层,一楼经营锔瓷、金缮和无痕修复,支撑日常开支;二楼作为接待室,接受文化名人、学者、社会团体参观、交流和采访;三楼为木版年画展示体验区,展出数十幅汪氏纸马精品年画,并可现场体验印制纸马年画。除了接待来访,汪瑞还主动出击,年前刚刚结束绵竹、孝感、景德镇、北京等地参访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下一步还将在上海、苏州、福州、广州、北京等地进行西安非遗手工技艺推介巡展。

27ac6eb30fe4e1393d84312c925bb470.jpeg

复色


“至于狭义上的传承,我并不刻意去收徒弟,这是一门象牙塔尖里的古老艺术,的确存在曲高和寡的境地。比如它的创作过程便是数代人的集体行为,在世代流传中艺人们加以修改,最后形成深入人心的固定形象,留给当下艺人创意创新的空间极其有限;再者年画现在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符号在延续其生命力,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带徒弟带不来经济效益,不能强求。当然有人感兴趣想了解,我们也招收学员收学费,毕竟房租和材料都是刚性支出。”汪瑞说。

三秦都市报记者 李宗华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