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个“全国一绝” 你不能不了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飞燕 时间:2020-04-09
有人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之间区分彼此的重要特质。它存在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中,存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里,也存在于我们工作生活的环境中;是斑驳的历史,是破旧的古民居;是一座座博物馆,是一个个故事;是城市的精神底色,也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宝贵的隐形财富。 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如此,城市亦如此。 近年来,依托于独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西安在建设“博物馆之城”上进展迅速。目前已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50座,大约每6万人就拥有一个博物馆,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在西安市雁塔区雁南一路,有这样一座民办专题博物馆。 它占据着大唐不夜城的优越位置,因馆内藏有千余件明清时期存留下的皮影艺术精品,而成为全国唯一一座以此为主题的博物馆。 它的展品种类丰富,以陕西东路皮影为主,包含部分灰皮影精品,还有头茬、身段、神怪动物、桌椅家具、中景大帐、剧本、皮影箱等。只要去参观,便可在精美绝伦的展品中了解古代的服饰、建筑、风俗文化,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它就是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自2016年开馆以来,这座隐于闹市的博物馆,向每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展示着陕西皮影的精华,也讲述着皮影这门古老艺术与陕西的深厚渊源。 走进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昏暗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个个明亮的展柜。模拟影戏的展示方式,柜中小到头茬身段,大到车辇布景,飞禽走兽、神仙妖怪,样样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让人不禁惊叹于皮影老艺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细致高超的雕刻技艺。 在该馆展厅最显著的位置,陈列着一件“镇馆之宝”——《闹龙宫》,富丽堂皇的深海龙宫,孙悟空上蹿下跳,势夺龙王的定海神针。猴子的嚣张,衬托着龙王的惊慌。方寸之间,人物雕刻的栩栩如生,让人眼前浮现了孙悟空大闹龙宫的场景。皮影透亮的质地配以素雅的色调,高超的雕刻技术,搭配“陕西一绝”的灰皮影。让人在美得享受中,感受陕西皮影的魅力,也加深了对陕西这一享誉全国的民间艺术的了解。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民间艺术,皮影在很多80后、90后的陕西人印象中,或许只是景点摊贩裱在木框子里,售价几十块钱的旅游纪念品。年岁稍长的人,或许对民间皮影戏表演有些印象。然而,作为皮影戏发源的沃土,陕西与皮影的渊源却远远不止这些。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在世界范围享有“电影始祖”的美誉! “两手托起千秋将,孤灯照出万古人。”在没有电影的年代,皮影戏曾是中国民间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 对于陕西皮影的盛况,顾颉刚先生曾做了一个总结:大荔县曾有一价值两万余元的影戏箱,而民国期间,四千银元就能在北京买两套四合院。陕西皮影研究专家张茂才也对顾先生这一说法做了补充:“陕西近代皮影之盛,重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乡村。乡绅官宦家蓄影戏箱底就中相当于顾先生所举大荔县价值两万元者,恐当以十计数。”足见陕西乡绅官宦家蓄影戏箱规模之宏大。 在陕西皮影发展的鼎盛时期,西安作为东西路皮影的分界线,曾有两家固定的影戏社,分别是位于莲湖公园(后移南大街)的渭北皮影社和位于南院门的江东皮影社,两家每日售票皆在七八元大洋之谱。 陕西皮影表演长期处于兴旺发达的阶段,由此也带动了皮影雕刻的兴盛与发展。良好的行业前景,汇聚了一波能工巧匠。高投入促使陕西皮影雕刻技艺逐渐走向了富丽高雅。民俗与艺术的双美结合,使陕西皮影不仅成了表演的用具,更成了兼具美学价值的艺术品。 对于陕西来说,植根于民间的皮影,数百年来受到广大百姓的无限热爱,本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然而当科技发展,电影、电视、网络汹涌而来时,皮影这个传统民间艺术还是未能躲过冲击,被裹挟其中,衰落来得快而彻底。 不过二十余年,皮影戏便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工艺繁杂,能吃苦学成的人很少;市场需求骤减,老艺人靠手艺生存维艰;机器生产以次充好,纯手工难卖上价格……种种因素让包括皮影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面临传承危机。 而让人稍感欣慰的是,相比其他非遗项目,皮影又是幸运的。出于对陕西皮影的保护和传承,2016年,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开馆,主要收藏展示与皮影相关的非遗文化,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庚子年初,受疫情影响,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在闭馆期间重新选址装修,预计五月底,迁至宽阔的新馆,而那些因展览空间不足而长期压箱底的皮影精品也将隆重“亮相”。 对于该馆管理者来说,顶着巨大的运营压力启用新馆,只是迈出了扩大陕西皮影影响力的第一步。在未来的规划中,该馆还计划借助大唐不夜城的夜经济,开启博物馆的夜游模式,吸引更多人走进皮影的世界;邀请数位皮影戏表演老艺人驻馆演出,将视听结合,让更多年轻人真真正正的了解陕西皮影的历史;带着皮影走进中小学课堂,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 如果说,把皮影陈列进博物馆,是在为城市保留一个即将消失的记忆,那么博物馆里的种种探索和尝试,或许就是新时代下,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新注解。 编辑:张瑞琪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