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河水清粼粼,
神仙送宝马驮金,
春倌说春走四方,
送财报喜送阳春。”
随着一曲悠扬绵长的巴山小调,一位肩背褡裢,手持春牛,满面笑容的汉中春倌准会站在你家门口,把吉祥喜庆、欢乐祥和用优美的唱词和婉转的曲调娓娓道来,说唱得满堂生春,皆大欢喜。之后,赠送一张木刻版印制的大红春帖,一年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何时安苗下种,尽在春帖之上,一目了然,明明白白。这就是流传千古的春倌说春的一个场景。从每年农历十月开始到来年正月月底,汉中春倌们翻巴山,过秦岭,走州过县,走村串户,用说唱的形式,为千家万户送春报喜,传播农时节令,宣讲政策法律,弘扬道德风尚,成为一道奇特的民间文化风景。
春倌说春是陕南民间独特的民俗活动之ー,也是较为古老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据史料记载和民间老艺人毛玉堂、杨昌荣等人讲述:春倌说春“起于隋、兴于唐”。相传在上古时代,农夫因不知道准确的农时节令,耕田种地十分随意,不是早了就是晚了,常常是收获甚少或有种无收。到了隋唐时期,朝廷掌管天文历法的官员推演出了较为准确的历法节令,离皇城较近的农夫按照新历法耕耘播种,农业获得了大丰收。喜讯传回朝廷,唐王十分高兴。如何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知道新的历法节令,按季节耕种,收获更多的粮食呢?唐王想出了让专人报信的方式,走村串户,游说百姓。于是,在一次岁末朝廷盛大的喜庆之日,差王丞相(王怀恩)率手下宫廷艺人,去民间送春报喜,让天下百姓也同庆共乐。王丞相根据唐王旨意,撰写了祝贺吉祥、报喜事由,以及农时历法和宣扬礼教为内容的春词,让宫廷艺人以说唱的方法传给百姓,使其在娱乐中欣然接受。并将天象历法、季节气候印制成帖,取名“春帖”,一并赐给民间百姓,以提醒按时节耕耘播种。奉命来到民间的王丞相等人从此便以说唱形式和赠予春帖为天下百姓送春报喜,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欢迎爱戴。百姓们设坛庆典,焚香点蜡,跪拜接受春帖,如迎皇帝圣旨一般。王丞相一行人见这美差能造福百姓,还比在宫廷逍遥自在,于是都不想再回朝廷了,便串通一气,隐匿民间,收徒传艺。唐王长久不见王丞相回朝,便差宫廷厨官手持泥人,以给民间“送子”为名,查访王丞相踪迹。而深藏于民间的王丞相等人,所传徒弟们因不是朝廷命名的春官,便在“官”字左边加了个“证”旁,此后便有了民间“春倌”说春这个称呼和行当。至今,陕南民间仍把学艺当春倌的人称作“走相路去了(指王丞相所走之路)”!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强盛时期,根据史料记载,帝王为了鼓励百姓农耕,将朝廷礼部(春官)掌握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浓缩成“天象历法”的小知识,再制成小帖,让其传给天下百姓,提醒他们勿忘农时,按节气耕播田地或抢收粮食,这是情理之中的事,那么,担负这个使命的必定就是民间的“春倌”。更何况唐代春官(礼部)是掌管天文历法之官,是研究或主管者;民间春倌将这方面的知识传给百姓,是传播者。从这些脉络上可以大体分辨出:王室的春官起源于春秋时代;民间的春倌说春兴于唐代以后。
春倌说春是民间说唱艺术。在冬春季节由春倌走村串户说唱,一般为单人表演;有时进入街道或住户密集的村庄时,采取双人对唱、接唱和联唱,演唱效果更好。每演完一户,春倌送给一张春帖,户主会给春倌“封礼”,给粮食或钱。这种表演不受场地限制不用乐谱,有说有唱,说唱兼备。唱词内容十分广泛,唱本师传徒承,时常即景编词,遇啥人说啥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言风趣诙谐,演唱合辙押韵。演唱内容紧跟时代,唱词随时随景更换,因此,往往是脑子灵、反应快、有文化、言辩能力强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好春倌。
在清朝和民国年间,官府也很注重春倌说春,每年立春这一天,州府县衙都要分别举行隆重的送春仪式,其做法是在城郊先开春倌会,现场说春表演,烧香祭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由府官、县官亲自握犁赶牛,犁地三个来回,亦表示官府重视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南郑民间的春倌艺人依然十分活跃,在他们说唱的春词和编印的春帖中,增添了宣传党的大政方针和国家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陕南民间春倌说春更加活跃,他们在春词和春帖中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宣传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婚姻法、勤劳致富和科学种田等等。据《南郑县志》记载,从1979年起,县文化馆每年都召开春倌会议,审阅所编唱词,提高春帖排印质量。又于1983年起,成立了南郑县说春宣传管理委员会,1986年全县春倌交由新集文化站管理,每年农历九月十三定期举办春倌培训会,统一颁发由管委会审核印制的春帖,确保内容健康。此时想做一名春倌亦非易事,需经本人书面申请,经村委会、乡政府同意盖章,再由县文化馆审批后发给“宣传证”,方可按划分地域说春。当时全县发给“宣传证”的民间春倌艺人有62名,每年入户说春达13万户之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科技成果突飞猛进,交通道路四通八达,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普及,使得民间春倌说春受到巨大冲击,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再难成为春倌谋求生计之路,呈逐步衰退趋势。部分老春倌多已作古,年轻的徒弟们也看不上这个收入微薄的行业。于是大多都放弃此行,另谋他业了。
春倌说春的唱词内容非常广泛,唱段之多浩如烟海,因历经千年传承、修改、加工、新编,唱词的时代特色非常明显,有的十分高雅,出自文人墨客之手;有的非常通俗、风趣,是民间文艺的活化石。
说春唱词大致可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农时节令类:如《二十四节气》《十二月生产》《说采茶》;
吉祥喜庆类:如《上梁大吉》等;
婚丧嫁娶类:如《嫁女》《十月怀胎》等;
历史典故类:如《抗金英雄岳飞》《梁山一百单八将》《桃园三结义》等;
七十二行类:如《说药王》《说鲁班》《说铁匠》等;
祝福祝寿类:如《八仙庆寿》《说花甲》等;
劝人行善类:如《说二十四孝》《说尊老爱幼》《劝夫妻莫打架》等;
时政宣传类:如《自由婚姻好》《包产到户好》《计划生育好》等;
揭露丑恶类:如《说赌博》《说四大家族》等。
有的春倌还因时、因地和周围环境气氛即兴编词演唱。传统唱词一般都比较高雅,艺术色彩较浓。如跲门歌:“一进门来喜气生,神仙送宝马驮金,此处本是兴隆地,天赐摇钱树一根……”春倌师傅多有手抄本,代代传承,因时代变迁和破除四旧,存世唱本已十分稀少,但老春倌凭记忆还能吟唱。说唱七十二行的唱段非常多,对铁匠、木匠、泥匠、染匠、剃头匠、医生、教师、打猎的、撑船的、经商的、做官的、僧家道士、神汉、巫婆等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唱词。目前,春倌能吟诵的唱词存有1000余首。
2007年,“春倌说春”被陕西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中,汉中市南郑县(今南郑区)文化馆组织专人对春倌说春的历史渊源、传承谱系、说春唱词、曲调、语言特色,器具及说春程式进行了深人细致的调查,采集了较为完备的资料,并针对春倌队伍的现状制订了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和措施。
今年的说春活动开始后,区文化馆组织35名春倌召开了春倌年会,向他们宣讲了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修改审定了有关政策宣讲方面的说春唱词。当人们置办年货、张贴春联、除旧布新的美好时刻,一个悠扬的声音又传入村中,那是该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已届90高龄的老春倌杨昌荣沧桑的声音。只听他唱道:
汉江河水清粼粼,神仙送宝马驮金。
春倌说春走四方,又送喜来报阳春。
春倌说春千百载,如今走进新时代。
心情舒畅笑开怀,说春内容更精彩。
十九大精神指方向,初心始终都不忘。
贯彻发展新理念,齐心协力奔小康。
四中全会定长远,两个百年交汇点。
五位一体四全面,中国特色更完善。
平语近人暖人心,新年贺词贵如金。
撸起袖子加油干,经济发展再翻番。
脱贫攻坚克难关,如今脱贫过千万。
精准扶贫拔穷根,共享太平盛世年。
社会稳定最重要,国泰民安齐欢笑。
扫黑除恶连根拔,共走小康光明道。
绿水青山人人爱,保护环境共担责。
五谷丰登庆丰收,金山银山一齐来。
农村变化实在大,汽车开进老农家。
乡村振兴产业化,文明新村美如画。
中华建国七十年,文明古国展新颜。
共产党真伟大,绘好蓝图再出发。
社会主义制度好,国强民富步步高。
共产党恩情说不完,不忘初心永向前。
编辑:高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