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融入时尚生活 "非遗"织绣技艺不能止步传承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9-12-26
在23日开幕的三亚·中华非遗织绣技艺文化旅游周上,参展人员展示“非遗”织绣技艺。 王晓斌 摄 中新网三亚12月23日电 (记者 王晓斌)织绣“非遗”的保护传承与产品市场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23日在三亚召开。有专家学者在论坛上表示,欲融入当代时尚生活,“非遗”织绣技艺不能止步于传承,业界还需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2006年起,国务院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至目前已公布四批,达1372项。其中列入名录的传统纺织类项目达53个大项目,113个子项目。“中国传统桑蚕纺织技艺”“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还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在23日开幕的三亚·中华非遗织绣技艺文化旅游周上,参展人员展示“非遗”织绣技艺。 王晓斌 摄 过去十几年,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见证了中央、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的逐步形成。他介绍,近些年来,“非遗”保护使许多纺织类“非遗”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一些服饰、面料又回归时尚,跻身世界奢侈品行列,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但我国纺织品总体在设计创意、工艺水平、花色品种等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使传统纺织在现代社会重放光彩?周和平建议业界首先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从中汲取营养;其次在对国际名牌纺织品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前提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传统纺织技艺进行创新性发展。 周和平还建议做好“纺织类非遗+”工作,加大其于传统“种养加”产业、传统手工业、文旅产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在23日开幕的三亚·中华非遗织绣技艺文化旅游周上,参展人员展示“非遗”织绣技艺。 王晓斌 摄 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绣技艺早在2009年即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当日论坛上,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薛雯以黎锦纹样为切入点,认为蛙纹等作为品牌文化“模因”,依靠着整个黎族的深厚文化背景,结合现代的时尚潮流,可打造出现代化的黎锦的品牌。 薛雯解释,“模因”是指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相类似的那个东西。从黎锦中的纹样、工艺、文化三大模因出发,黎锦作为文化模因系统在现代社会具有生命活力和传承动力。 在23日开幕的三亚·中华非遗织绣技艺文化旅游周上,参观者在拍摄展出的服饰。 王晓斌 摄 因此薛雯认为,业界可使黎锦的文化模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设计出新的IP,与著名品牌进行联手打造,从而开发黎锦的商业化价值,让这些珍贵的活化石重新焕发生机。(完) 编辑:小树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