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商洛四大件”跻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阶运 时间:2019-12-29

2019年11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商洛四大件——静板书、仓颉传说、商洛花鼓、商洛道情榜上有名。

洛南静板书

静板书

洛南静板书是洛南县土生土长的民间曲艺。它简便易行,古朴粗犷,既有西北秦人的豪爽,又有中原风情的委婉,深得百姓喜爱。

静板书,起源于民间求神、谢土地和为农户红白喜事助兴取乐的说唱活动。演出时,只需一张桌椅,在桌子两侧各竖一根竹竿,再用两条绳子牵连,上绳上吊上大锣、小锣,下绳紧靠锣边,防止打击锣体摇摆。桌上用麻绳圈仰放小铜镲,桌腿上捆着脚踏梆子。说唱人的膝盖下梆着4片竹制蚂蚱板,怀抱三弦,自弹自敲、自打自唱。说唱时只用脚踏梆子打击节奏,不加杂其它乐器伴奏,过门时才用其它乐器渲染气氛,故称“静板”。

上世纪50年代以来,洛南县文化、宣传部门多次组织民间艺人学习培训,挖掘整理传统书目《包公案》 《施公案》《三国志》 《杨家将》 《二十四孝》《八仙传奇》等大小书目300多本(回),编写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书目《拉荆把》《马前波水》《尿床王》《性子急》等50多部,并且培养了一批男女青年新秀,将这种艺术形式搬上舞台,多次参加省、地、县的文艺汇演,使这一古老曲种大放光彩。

2008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洛南县静板书艺人在世博园陕西馆演出民间传统书目《四大京》《拜丈家》《怕老婆》《小伙做梦》等,演出7天49场,深得游客的青睐和众多媒体的关注。

2008年6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洛南静板书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23日,洛南静板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5,洛南静板书《八项规定正党风》参加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联合组织举办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夺得大赛剧目银奖,同时获得优秀编剧、优秀导演奖、优秀艺术指导、优秀表演奖。洛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荣获优秀组织奖。

即便如此,因静板书艺人学艺多是"口传心授",许多优秀传统书目无文字记载,加之净板书"传艺"对里不对外,导致这一奇特的民间艺术逐渐衰败濒临失传。

仓颉传说

仓颉,也称苍颉、白水杨武(今北源乡杨武村)人,系上古轩辕黄帝手下官员。传说仓颉生有异象,“双瞳四目”,通于神明,因其最先创造了象形汉字,民间称其为“苍圣”“颉皇”“文字始祖”。

关于仓颉造字的故事,民间流传很早,秦汉时,流传日甚。相传仓颉的职责是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祭祀的次数、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等,十分能干。有一年,仓颉随黄帝巡狩到洛南阳虚山,在玄扈洛邙水边,看到一只大龟的背上有许多青色花纹,而且花纹很有条理。于是受到启发,遂遍观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模样、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并描摹绘写,创造出28个符号,把这种符号叫作“字”。这就是最早的象形文字。

据《洛南县志》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许庙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修建仓圣祠”,此后,民间祭祀活动兴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洛南县在县城南边馒头山上重建仓颉园,游客甚众。2014年11月1日“仓颉造字传说”被国务院列入非遗名录。洛南县也因仓颉传说,被誉为“中华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

仓颉造字的故事,尽管属于传说,但仓颉作为远古时期文字的传承者或集大成者,创造了最早的象形字,终结了古时候“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启了文字记事的时代,其贡献非常巨大,值得人们纪念。

商洛花鼓戏《带灯》

商洛花鼓

商洛花鼓,民间称“花鼓子”、“地蹦子”,被誉为商洛戏曲音乐发展史研究中的“活化石”。它主要盛行于商州区和商南、丹风、镇安、柞水等地,内容上多反映当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既有民歌的原貌,又唱腔丰富多彩,曲调优美、细腻,充满乡土气息,深得人民群众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商洛市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夫妻观灯》《屠夫状元》《六斤县长》《月亮光光》《月亮河》《带灯》《情怀》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商洛花鼓剧目,摘取中省各类大奖50余项,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商洛一家民间院团-商洛山花艺术团也倾力排演了新编商洛花鼓戏《紫荆树下》,荣获陕西省第八届艺术节“优秀文华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演员奖”等多项大奖。

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审美取向的日益多元,加之农村青壮年人外出打工,导致商洛花鼓濒临失传。虽有个别花鼓艺人尚在,但年龄老化,新生力量薄弱,亟待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关注。

商洛道情戏《一文钱》

商洛道情

商洛道情,最早来源于中国道教化缘时的颂经调,是陕西道情的始祖。

商洛道情,以二人转的击打形式演唱,主要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情感,特别以表现"苦"音最具特色,是人民群众一种主要娱乐形式。演唱时,演员坐在桌子旁边,用手抱着蒙有蛇皮的竹筒,用手击打,另加筷子、碗配合击打,边打边唱。其唱腔,一般用商洛方言进行演唱,另加上"嘛璜"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渲染力强烈,被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上世纪五十年代,商洛剧团在民间道情戏艺人传授下,改编排演了商洛道情戏《一文钱》,1958年该戏参加西北五省区会演,取得圆满成功和极大赞誉,西安电影制片厂来商洛拍摄成电影。 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商洛剧团又以道情戏《水泼大红袍》参演并获奖。之后相继排演商洛道情戏《洪湖赤卫队》《梁山伯与祝英台》《山花姑娘》《龙江颂》等三十多台道情戏。1990年商洛剧团携商洛道情《农家媳妇》参加陕西省会演,获得编剧、导演、演员、音乐、演出五项大奖,使商洛道情这一地方小剧种又一次以它独有的风采展现在全省观众面前,商洛道情戏,因其具备原生态品质,又含时代韵味,饱受人民群众和专家学者的青睐。2017年9月24日,商洛道情被商洛市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现代艺术的更加多元和人们欣赏需求的提升,商洛道情仍处于边缘化态势,需要相关部门抢救性传承,使其发挥它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为建构文化大厦添砖添瓦。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