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宫腔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编辑 时间:2019-08-07
阿宫腔因其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特点,故又称“遏宫腔”,流行于陕西省礼泉、富平、兴平、泾阳、三原等地。 阿宫腔原为皮影形式演出,1959年搬上舞台后,在唱腔、表演、音乐伴奏以及舞台美术方面进行了较大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艺术特色。阿宫腔基本沿袭秦腔程式进行表演,角色行当生、旦、净、丑俱全,有剑出鞘、踢打等武打特技。 阿宫腔的传统剧目多为反映伦理道德、男女爱情、抨击忘恩负义的作品和弘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清官戏,如《西厢记》《王魁负义》《滚龙床》《红拆书》等,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大都是讽刺戏剧,如《三婆娘顶嘴》《屎巴牛招亲》等。 阿宫腔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其唱腔突出了细腻、婉转、刚柔并济的特点,拖腔带有“噫咽”之音,并以假嗓翻高唱出,与原秦腔唱腔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艺术效果,故又取名为“遏工小调”。阿宫腔的曲牌有400多种,主要曲牌有《石榴花》《流水》《朝天子》等。目前,由于老艺人相继去世,后来培养的一批专业演员因专业演出团体生存艰难,也放弃了阿宫腔的演出,因此该剧种已处于濒危境地,抢救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阿宫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慕瑜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