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玩”转非遗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缪璟 时间:2019-08-15
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醒狮。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韵桦 摄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伟浓 摄 饼印 视觉中国供图 小朋友体验剪纸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摄 玉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忧子 摄 在广州,各种非遗项目早就渗透到市民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近距离接触,参与其中,体验学习。 无论是广州市民,还是来到广州的游客,如此零距离地接触非遗项目,无疑会是难忘的经历。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缪璟 广州“遍地”是非遗 所谓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在广州,你可以亲手制作广绣、广彩、红木宫灯、广州珐琅;聆听粤语讲古、咸水歌、岭南古琴、广东音乐;观看麒麟舞、舞春牛、广东醒狮的精彩表演;习练咏春拳、洪拳、太虚拳;品尝并学做波罗粽、沙河粉、沙湾水牛奶小食;体验岭南火针、岭南飞针、西关正骨、天灸疗法的义诊……所有的这些活动,已然成为老广们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部分。 不同区域独特的环境,孕育了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也探索出更为多样的非遗保护方式。在广州,与非遗项目亲密接触不是难事。在广州11个区,每个区都有自己的非遗,而每个非遗传承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并传承。 在“千年商都”越秀区,有醒狮、饼印、讲古、打金、戏服文化、箫笛制作;而在具有西关风情的荔湾区,有广绣、广彩、剪纸、正骨、雕刻;“古镇水乡”番禺区以沙湾飘色、广东音乐、沙湾水牛奶、砖雕、岭南古琴为傲;青山绿水的从化区则孕育出了蜂蜜炼制技艺、走马灯制作、温泉传说发源地、吕田头酒文化…… 非遗走进学校、走进庙会、走进商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相关人员一直在努力着。 据去年的新闻报道,广州拟建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8年~2020年度)47个。这些非遗传承基地以学校为主,就是为了吸引孩子的兴趣,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另一方面,非遗项目主动走出去展现自己,每年元宵佳节举办的广府庙会是其中一个重要舞台。2019年广府庙会的非遗展示区有近30个非遗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参展,展览内容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包括广彩、榄雕、红木宫灯制作…… 此外,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在庙会这样传统的活动中亮相,而是走入了更现代、更时尚的场所,比如购物中心。上周,正佳广场广正街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正式成立,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设在购物中心里的非遗工作站。自2018年6月开街以来,广正街先后举办了两届广州市乞巧文化节,包括醒狮、剪纸、广彩等非遗文化展和互动课堂,通过这些趣味活动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抓住暑假的尾巴 体验这些非遗项目 画狮头,学狮舞 体验地点:越秀区文明路市一宫内 体验时间:暑假期间,请提前预约 体验内容: 参观南国醒狮会馆。指导你在极具广东地方特色的狮子头或者醒狮脸谱上DIY彩绘自己喜欢的图案,拍照留念。在室外广场,醒狮教练还会教你狮舞的标准动作。 雕刻一个饼印 体验地点:越秀区大新路“余同号” 体验时间:暑假期间,请提前预约 体验内容: “余同号”创立于1865年,已有150多年历史,是唯一仍坚持手打饼印的店铺。广州的陶陶居、莲香楼、大同酒家、泮溪酒家等餐饮老字号制作点心、月饼的饼印都曾出自余同号。该体验课中,你将在“余同号”内了解饼印的材料工艺、历史传承、文化特色,传承人会指导你雕刻独具广州特色的饼印模具半成品;还会指导你和面,用刻好的模具制作广州传统点心。 通草,好画又好玩 体验地点:越秀区培正路明园内 体验时间:暑假期间,请提前预约 体验内容: 通草画,从18~19世纪开始在广州出现,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这种用通脱木茎髓剖割成薄片,作为绘画用的材料,只有广州有。体验课中,你可以学习如何完成一幅通草画。 与剪纸一起穿越时空 体验地点:越秀区培正路明园内 体验时间:暑假期间,请提前预约 体验内容: 广州剪纸源于1000多年前的宋朝,注重运用国画线条的律动、阴阳结合的匀称和西洋画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具有浓厚的岭南特色。该体验课中,传承人会指导你运用广州剪纸的基本技法:圆、尖、方、缺、线,亲手剪制一张广州市市花木棉花的剪纸,贴在为你特别准备的团扇面上。 体验玉雕玲珑剔透 体验地点:荔湾区芳村大道中660号万盛苑小区内 体验时间:8月17日、24日(逢周六)上午10时至11时30分 体验内容: 跟着国家级非遗项目玉雕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一起感受广州玉雕技艺的精华。广州玉雕历史悠久,是中国玉雕的重要流派之一。广州玉雕作品主要有首饰盒、座件两大类,雕法细腻,以造型典雅、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见长。 广州市 国家级非遗名录 粤剧 广东音乐 古琴艺术(岭南派) 狮舞(广东醒狮) 象牙雕刻 灯彩(忠信花灯) 广东剪纸 粤绣(广绣) 灰塑 玉雕(广州玉雕) 核雕(广州榄雕) 木偶戏(广东木偶戏) 广彩瓷烧制技艺 凉茶 家具制作技艺 (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民间信俗(波罗诞) 七夕天(天河乞巧习俗)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 (保滋堂保婴丹制作技艺) 传统中医药文化 (陈李济传统中药文化) 传统中医药文化 (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 编辑:高思佳 |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特别推荐
|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