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活”起来“火”起来:让陕西非遗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编辑 时间:2019-08-16

羌族故里宁强县青木川景区(资料图) 黎德华/摄

8月14日,陕西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座谈会在西安召开。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陕文投集团、陕西历史博物馆等7家单位,就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了交流探讨,共同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创新的局面。

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牛一兵指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自觉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实施重点项目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在多个领域取得骄人业绩。同时,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文物安全责任意识有待增强,部分地方政府落实文物保护主体责任不到位,让文物活起来的办法举措还需拓展,非遗保护力量薄弱和经费不足等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牛一兵强调,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牢牢把握做好工作的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坚决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次要深化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重大意义;陕西作为文化大省,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丰富性和至高性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名,陕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责无旁贷,责任重大。第三,要抓住重点关键,扎实做好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要增强保护意识、树立正确观念,要抓好政策落实、强化制度保障,要提升专业水平、提高保护能力,要依法严格管理、确保文物安全,要坚持守正创新、促进文明互鉴。

陕西将扎实推进非遗展示、传承阵地建设

陕西省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上,分别采取诸如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整体性保护等不同的方式方法。据陕西省文化与旅游厅厅长任宗哲介绍:在整体性保护方面,重点推进陕北和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工作。在抢救性保护方面,已经基本完成70周岁以上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在生产性保护方面,大力扶植剪纸、陶瓷、泥塑、刺绣、皮影以及传统饮食类等具有良好生产和品牌效应的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

据介绍,截至目前,陕西省已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西安鼓乐、中国剪纸、皮影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秦腔等7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

任宗哲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加大传统工艺振兴力度,切实让非遗在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活’起来,‘火’起来。”将扎实推进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馆)、传习所等非遗展示、传承阵地建设,组织开展非遗培训,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扩大非遗传承和爱好者队伍,努力构建陕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认为,把博物馆建成一所大学校是新时代博物馆人的新使命。“新时代博物馆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博物馆不仅是文物收藏、保存、研究的专业机构,更是提供展示、教育、开放服务的公共文化机构。”

据介绍,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在打造“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个大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2016年,陕历博成立全国第一家省级博物馆教育联盟,会员单位129家,开展各类型教育活动1587场,受益群众达20余万人。同时,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大学校”功能,2004年陕历博建立起首个大学生讲解队伍,2016年发起成立了陕西青年文博志愿者联合会。

遗产保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生态观

6月6日召开的“推进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要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特殊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文化观、生态观,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要在强化制度保障、专业能力、安全管理上下功夫,狠抓各项政策落地落实,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切实提高保护水平,把珍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表示,非遗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的交流最能体现“民心相通”。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不能不强调非遗。非遗的不胫而走的能力,有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针对中国考古存在统筹规划、整合不够,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建议:要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注意各个机构、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要重视援外工程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增加世界文明比较研究的专项课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在谈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不可再生性,生态资源破坏了尚能亡羊补牢,文化遗产破坏了则不复存在。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表示:为传承人收徒传艺、传承传习提供必要条件;提高非遗保护传承能力,增强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活力;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就业增收相结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协力发展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