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 >

贾赞 贾复英:齐鲁运河经济文化带的思考

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 作者:贾赞 贾复英 时间:2018-07-10

(济宁市现代化港口森达美港;图片来自齐鲁晚报)

流淌了两千多年的京杭大运河对我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由此带来了沿线城镇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古代著名的运河经济带。运河兴,城市兴;运河衰,城市衰。近代以来,运河的发展陷入了瓶颈,河道淤塞,航运不兴,运河一度无人问津。进入新时代,大运河申遗的成功又掀起了运河研究的热潮。

京杭运河蜿蜒而流,古时“船舶往来,商旅辖辕”,运河沿线形成了许多的商业重镇,依托运河的区位优势,重构运河经济文化带,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引擎。理论上对于经济带和文化带的界定是:经济带就是单位面积GDP呈高强度的带状区域,由于经济带上的单位面积GDP数值比其两侧明显增大,呈隆起状态,因此也称经济隆起带。文化带,则是人类通过跨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促进某个区域不同文化在思想意识、价值形态、 社会理念、生产方式、文化艺术、风俗民情等领域,广角度、深层次地交流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跨领域的带状区域文化集合体。

一、建设齐鲁运河经济文化带的优势

(一)优越的交通区位

从全国的视野看,京杭运河山东段既是南北纵向交通区位线:漠河——霍林郭勒——赤峰——北京——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台湾新竹——台湾恒春线上最重要的一段,又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射线区位线:北京——天津——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台湾新竹——台湾恒春线上最重要的一段;据此可知,京杭运河山东段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

(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带建设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和支撑,京杭大运河在运河开凿和通航的漫长历史中,孕育产生的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风情习俗、饮食文化、遗迹遗物等多方面内容,吸纳了东部的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西部的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它并没有随着运河的兴衰和社会的变革而消亡湮没,而是以其坚韧的活力和独有的魅力保留和延续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表现在:天人合一的科学治水思想,如明永乐九年的南旺水利枢纽工程。该工程的科学价值和工艺水平,至今仍奉为水利史上的经典之作;维系国家统一的政治纽带,各朝各代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官员的选择和任免,各个管理官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纵横和延伸交织,继承和变更共存,浑厚深沉,流光溢彩;兴旺发达的早期商品经济,手工业、加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沿河百姓的商品经济意识因运河的出现而萌发、增强、深化,并代代相传, 慢慢形成了其独特的商业文化;海纳百川的新型社会结构。跨流域的商贸经济带吸引着汉、回、蒙、满等数十个不同民族,以及大量河工、船户、水手、 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官僚、衙役、军兵、商贾、僧道教众等不同阶层的 人与当地居民杂居共处,形成了独特的社区、社团结构和星罗棋布的商业港口城市。

经济的繁荣吸引人们纷纷到运河沿线聚居,起初民居顺河而建, 街巷随河弯曲,随着经济和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民居向纵深发展,造成沿运区域街巷纵横,店铺林立,带来了一大批运河城镇的崛起,有的发展成全国闻名的商业都市或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和民间艺术的发展。运河沿线区域居民在南北风情的交汇融合中,民俗民风日渐趋同,产生了共同熟悉的行业语言和生活禁忌。各种宗教逐步渗透进来,地方戏曲 十分繁荣,集古今中外文化之精粹,融东西南北民俗之神韵;独领风骚的历史文化遗迹。京杭运河山东段,拥有大量的运河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资源。这些运河设施、古城街区、特色民居、道观庙宇、楼堂管所、地方会馆、皇家园林、官商庭院、名人遗迹等等构成了运河沿线独具特色的建筑群落和文物名胜,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运河文化风貌。

二、建设齐鲁运河经济文化带的思考

(一)经济带建设的构想

1. 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提高沿线城市化水平

经济带的实质是工业化,而工业化的核心是城市化,对中国广大农村而言,城市化的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经济带建设的重点是运河沿线重要城市、县、乡及港口、船闸所在点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 除了原有的、多年发展形成的城镇外,新建船闸所在地、大型煤矿所在地 是新的城镇发生、发展的地方,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按照这样的思路,对一些靠近船阐、煤矿所在地的城镇建设规划应该做必要的调整。

2. 经济带建设决定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层次

京杭运河经济带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该区域交通和工业的区位优势,这就要求区域工业布局必须和交通区位、工业区位吻合。对资源型产业和需要运输大量低价值物资的产业、水产养殖业等要沿运河两侧布置,陆上交通线要向这些地方延展;服务业布局要围绕沿运区域的新、老城镇展开,城镇间有便捷、通达的公路网络;沿运各县市可以各有分工,各有侧重, 要建立优势互补的市场体系。目前沿运地区的煤炭、砂石料、水泥、石膏、 造纸、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已初具规模,但产业层次低、技术水平落后、 结构不合理。因此,要新上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项目,特别是那些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附加值高的加工工 业;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依靠科技进步、体制创新和增加投入,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对农业必须提高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综合开发要有突破,建设和壮大一批农副产品基地,借助外智、外力培植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产供销商贸中心。要实施沿运农业产业化、要搞活农产品加 工和流通渠道、要促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髙沿线农业的整体效益。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最强音,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素质产业,重中之重是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实现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做好动能转换大文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继续推动物流产业的繁荣发展

物流是新的利润源,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表明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物流运输要求经营物流服务的企业功能全、实力强、信誉好,有自己的经营网络、有丰富的经营经验和较高的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京杭运河山东段的航运企业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发挥京杭运河运输货源和客户相对比较稳定的优势,找出差距,看准方向,认真规划,扎实工作,在物流运输领域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考虑在沿河城市中依托目前较好的企业,如兖矿集团,以其为龙头通过整合、重组,发展京杭运河物流产业。

(二)文化带建设的构想

建设文化带的基本思路是政府组织、部门引导,通过专业队伍和广大群众的参与,挖掘、传承京杭运河山东段古代、近代、现代的文化瑰宝;通过这些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衍生、发展;通过结合新时代、新环境、新局面、新对象、新问题,创造出面向广大群众,人民喜闻乐见的新文化;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吸引广 大人民群众关心和参与到京杭运河山东段文化带的建设中来,通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达到山东段运河文化的新繁荣,建成京杭运河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紧密结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汇贯通的京杭运河山东段文化带。

1.京杭运河古文明的保护和继承

首先是保护与建设好山东运河文化名城。如济宁、聊城、张秋、临清、 德州、台儿庄等等,特别是保存在旧城区的文物古迹。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名城、文物是建设运河文化带的关键环节。其次是保护利用好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和运河两岸的其他文物古迹。如罡城坝与禹王庙、戴村坝、南旺分水龙王庙、微山岛上的微子墓、目夷墓、张良墓, 微山湖东岸的伏羲庙、仲子庙,东平湖附近的梁山、司里山、白佛山、腊山等。第三是保护传统产业和土特产品。如临清的丝织业和寿宫砖,东昌木版年画,济宁“玉堂”酱园,鲁西运河地区的“博枣”“肥桃”“鸭 梨”等土特产,泥塑、雕刻葫芦等民间工艺品,以及台儿庄的张家狗肉、 马家牛肉等传统风味名吃。对这些传统的产业和产品,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开发利用,或进一步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 情趣和人们喜爱的产品。第四是保护和发掘可利用的民俗文化。要有选择地发掘和利用民俗文化,如集买卖、娱乐、纪念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庙会,节日期间的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等庆祝活动,各种说书、唱戏、武术、 杂技等民间文艺表演,斗鸡、斗羊等民间风情等。

2.发展企业文化,推进文化带建设

企业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具体包括:企业愿景(目标)、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使命、企业制度、工作环境和文化传统。企业文化的作用极为广泛:一是凝聚作用,它似一根纽带,把职工和企业的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是激励作用,可以将职工的危机意识、 忧患意识和工作热情转化为动力,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可靠保证; 三是约束作用,它可以使对职工的约束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四是塑形作用,可以规范职工的文明行为、实行名牌战略、实现管理创新,从而以职工形象、产品形象、高效的管理形象树立整体形象。

三、济宁的责任与使命

济宁是京杭运河沿线重要的河港和商品集散中心,是闻名遐迩的“江北小苏州”。因此,如何配合做好齐鲁运河经济文化带的建设这篇文章达到以河兴市,是济宁市面临的新命题。

济宁南达徐沛,北接汶泗,直通京畿,为南北运输要地,是大运河中段的交通枢纽、水旱码头,有“江北小苏州”之称,清代济宁已是“丰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因河兴商,因河兴市,运河的畅通使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等地达到了文化空前发达、市场繁荣的鼎盛时期,从而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济宁在大运河经济文化带的未来建设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济宁运河文化是南北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她既保存了齐鲁文化的持重与豁达,又蕴含了江南文化的灵活与务实。开发建设运河文化带,利用好丰厚的济宁运河文化资源,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展示“中国运河之都”的良好形象、确立国内外著名的儒家文化、水浒文化与运河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名城的地位、促进济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京杭运河山东段曾是“船畅其运、货畅其流”的黄金通道和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水上运输大动脉,新时代,围绕建设齐鲁运河文化经济带,构建沿运工业聚集带;同时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以较快的速度形成沿运商贸带;繁荣运河文化,构建运河文化带,经济文化带相互促进,实现运河永久的辉煌。

作者:贾赞,山东省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运河经济开发研究所所长;贾复英,山东省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